“十二五”转型下的资本机遇


  随着资本化程度的深入,中国究竟有什么机遇?这两年中国资本市场发生了重要变化,我以前是中国证监会的官员,本世纪初在中国证监会工作。当时有“中国发展证券市场的目的是为国有企业脱贫解困服务”的说法,当时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是国有企业或者国有控股企业,民营企业直接通过IPO上市的可谓凤毛麟角。于是一部分民营企业选择买壳上市,所以在A股市场资不抵债、年年亏损的上市公司照样不少。这种企业按照现在的资产状况和经营能力是没法存活下去的,它的股票可以说是一文不值,但是这些公司通常还继续有几个亿、十几个亿的身价,这是因为有很多企业IPO有困难需要采取借壳的方式,所以他们体现的是壳的价值。这种情况在最近五六年里在悄悄发生变化。

  2005年中国资本市场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股权分置改革,这也是尚福林做证监会主席期间取得的最大成就,这个变化实际上直接引起的是整个中国上市公司组成的变化,大家可能发现2005年以来中国上市公司的数量是快速增加的,特别是最近一两年,今年的情况也是这样,上市公司的数量在快速增加,如果包括创业板、中小板和上海的主板应该差不多有2000多家了。第二个变化是最近上市的公司几乎是清一色的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占了绝对的比重,这在五年前是很难想象的,更不用说10年前。所以民营企业真正成为了中国IPO市场的主角,而且这个成就的亮丽之处在哪里呢?2010年中国深沪两市是全球最热的资本市场和全球最大的资本市场。这种变化我觉得还会持续。

  当然有人会担心,继续这样下去的话中国将来上市公司的数量会不会太多?股价会不会下跌?我相信中国的IPO市场在“十二五”期间依旧会非常活跃,我们一点都不用担心。

  大家都知道道琼斯30和标普500,还有个中小上市公司的指数叫罗素2000,涵盖了2000家市值在5亿美元左右的中小上市公司。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看,国内资本市场容量大概会达到多少家公司上市?目前中国大概有四五千万家企业,因此可以上市的企业绝对数量也非常可观。

  第二,中国资本市场为什么将持续快速的扩容?

  按照整个资本市场规模和GDP的比值来看,美国股市的市值相当于一点几倍的年GDP,这个指标我们要明显低于美国。我觉得这个比较实际上是有问题的,因为大家知道美国的资本市场不单单是股票市场,美国债券市场的规模比股票市场的规模要大得多,而中国的债券市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按照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来看,中国间接融资的比例要比美国高很多,中国间接融资的比例几乎高于所有国家,包括我们的邻居、也是现在新兴市场大国的印度,他们的间接融资比例比我们低很多。换句话说,我们直接融资的比例要比人家低很多,直接融资的比例是什么?股市融资、债市融资,事实上我们的债权市场很大,大量体现为银行存款,间接融资再体现为银行的贷款。我们的资本市场从总量上来看主要是股票,占年度GDP总额的比重要比美国低很多。因此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潜力仍旧很大。

  另外一点,资本市场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出路,金融衍生品市场会日趋活跃。股值期货的推出意味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终于正式有了自己的业务。据我了解,今年或者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推出许多和利率、货币等等相关的金融衍生品,中国金融衍生品的内容将会更加丰富,我觉得这也会给我们提供机会。

  另外就是并购市场的快速发展。几年前中国已经成为亚洲地区并购最活跃的市场,这个趋势我觉得在“十二五”期间或者未来10年、20年都会有着蓬勃的发展。原因很简单,第一,中国经济总量在不断增加,同时面临全球竞争的压力和考验;其次中国的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同质化的竞争是中国许多行业一个共同特征。如果我们把中国的产业结构和美国相比,除了垄断行业之外中国的产业集中度比美国要低很多。很多排名前三名,甚至前五名的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都可以忽略不计。这也就意味着在中国中小企业中普遍缺乏规模效应,同时同质化非常激烈的市场环境之下,行业整合是大势所趋。而且资本市场为优势企业募集了大量资金,“超募”已成为中国资本市场近期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中国大家都熟悉一个词“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的结果就是很多资本在寻找出路。随着原始积累的完成,我们在不断的培育优秀企业和不断培育富豪的同时中国市场上的资金也越来越充裕。同时我们也有很多企业和很多新富起来的个人,当然也包括机构,手里积攒了越来越多的资金。这些钱去干什么?随着中国IPO市场的火爆,特别是创业板的火爆,PE的财富效应吸引了很多企业加入到这一行列,包括很多知名的企业家,比如复星集团、云峰基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