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应以独立姿态抵制“高官院士”羞辱


     最近,有关“高官院士”与“高管院士”的一系列报道,让很多人内心添堵。院士被改称为“院仕”,不难感受到学术正在遭遇污名化。对此,行政化的评审程序,以及“权力通吃”现实潜规则,自然难辞其咎。但是,权力之手轻易就能搅动学术的清洁之水,学术界到底有没有最大程度做到以独立精神与自由人格,来为学术的自净与抗争做出应有努力呢。

    不妨来看看6月3日《齐鲁晚报》的最新报道。前几天,中国工程院公布2011年院士候选人名单,共有23名政府高官或央企高管入围候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据称,3月以来,一些单位和个人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和渠道进行不正当的活动,为被提名人进行“助选”或“拉票”,竞选公关费还引起猜测。

  如果说,很多高官与高管用权力与利益敲开了院士大门,羞侮了学术的尊严,那么,现在学术界则是以牺牲学术的独立与自由,在进行自辱。不必讳言,当前从很多院士个体到他们的组织单位,都极大凸显功利化的面目。 院士的终身荣誉不会退休,丰厚待遇不会消失,“院士”牵动着相关单位的利益。这一切,都让学术界泯灭了应有的独立姿态,无法形成被“高官”与“高管”进行学术羞辱的抵制力。

  现在争夺院士头衔的公关活动,往往也并不只是竞选者一个人发起的行动,它背后还有单位的组织力量。这些年,学术界竞选院士的丑剧,实在太多。据说还发生过刊登广告竞选院士的奇闻。众所周知,有了院士牵头,在学术界就有几分万事不愁的意味。搞博士点申请,拿相关学术研究经费,都会因为拥有院士提升了话语权。这样一来,各种公关活动,就在竞选者、游说者与贪腐者之间,以种种隐秘方式上演。这种学术潜则,就是学界趋利媚俗的一个缩影。 
  在学术的问题上,首先要评估的,仍然是学者的道德良知与独立人格。这个世界哪里都不可能成为不被权力与利益之手伸进的净土,问题是,每一个场域都不应该没有守护者,就轻易沦陷失守。这些年,面对院士评选的歪风劲吹,面对权力授衔随意轻率,面对学术清洁遭受污染,学术界自身如何做到守土有责,去提升学术的精神人格,同样值得反思。

  学术的归学术,权力的归权力。权力的事情,要靠民主与法治解决。但是,学术的事情,也需要学术界的主动解决。比如,学术要靠科研成果来证明。面对“高官”与“高管”们的来势力汹汹,学术界有没有通过展示相关成果,来捍卫应有的学术尊严呢?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中国院士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裹足不前,有些领域渐趋落后于发达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这恐怕也说明,学术界本身并没有先把学术的事情做好。

  权力与学术生硬地捆绑在一起,的确是令人很恼火。“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可以羞辱院士这个代表中国科技领域最高学术荣誉的符号,但学术界却不应自取其辱。这些年,院士负面新闻,甚至是丑闻层出不断,院士造假、院士兼职、院士腐败的事情听到太多,然而,院士在研究上的突破创新却听到太少。任何领域不拿出真本事就能捞好处,也一定会招来权力与利益的不安分之手。  
  学术问题有其特殊性,独立与自由才是守护学术坚固堡垒的最有力武器。现在,高官与高管盯上院士这样最高级别的学术执照,轻易就通过占据相关领域的话语权,来获得相应的既得利益,对此,学术界除了叩问权力通吃的行政化体制之外,也真的要反思一下,为何不能以足够独立姿态来抵制这种学术羞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