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从一个水滴中看到世界,而不是说无休止地去看大海、大江和湖泊,妄图通过这些无休止的对比和直接刺激来获得真知,这是期望用经历代替经验,用经验带真知的想法,对比分析、系统分析和深入思考是获得真知可以采用的方法,每一种方法都可以成为通往罗马的坦途,但每一条路都又不是坦途,不经过自身投注精力的思索,无法找到前进的路径。我们想象着这种对比可以更加接近真知的位置,但是过犹不及,过多的对比花费了时间,同时又反映了自身对所界定目标的松懈,不能简单的由外部的光直接转化或者直接移植就会得到内心的光,必须投注关注,投注思考,认真的、专注的思考,才是对目标的坚持,才能获得前进的一步。这也许就是“戒,定,慧”的真义。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境界”原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王国维用这句话来说明需通过不同的方式,登高望远来确定可以努力的目标以及前进的方向。正如蝶恋花中所言,目标在哪里,目标“知何处”。
“第二境界”原出自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这里以这句话表明为了追求自己目标的实现,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就是累瘦了也不后悔。为了实现目标而宁愿”人憔悴“,但”终不悔“。
“第三境界”原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用这句话表现经过长期的奋斗、努力,可能还还无收获,但正值困惑难解之时,成果突然出现,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恍惚间有失望转变成愿望达成时的欣喜,这如稻盛和夫所将宣讲的“神灵就是工作现场”一样,先是全身关注,然后融入潜意识,然后神灵就会出现,协助你解决你所期望解决的问题。
我们一般人的问题就在于很多时候第一境界都没有到达,没有清晰的目标,有的只是模糊的目标、幼稚的目标、一厢情愿的目标或者是不能带来动力的不能成为目标的目标。没有目标,也就无所为坚持,更就无所谓获得实现目标的喜悦了,当然更多的人是在第二境界,有了目标,苦苦努力,但始终不得其解,不能实现目标,如同马云所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都倒在明天晚上。只有少数的人才能坚韧不拔,坚持努力,最终达到第三境界。这时候在进行回望,三重境界的感觉会更深。
坚持从对象的深入思考来获得真知,也应该类似上面的过程,王阳明的“格竹子”虽然有点可笑,但是这个过程可能也是“龙场悟道”必要的前提,坚持从一滴水中看世界,不是说眼里只有一滴水,而是力图避免过犹不及、客观上逃避内心思索的无意识逃避。希望这样的一点水,如同佛家的三种境界一样,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从片面意识的表象,到内在的本质,在系统观念下的外在表现。从而真正获得所需要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