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有奶喝要看喝什么奶?


  在乳业新国标的论战中,内蒙古奶业协会秘书长那达木德及常务理事金海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他们认为现行乳业标准符合中国国情,“如果我们的检测标准明天就向国外看齐,那80%的牛奶得倒掉,大多数消费者将喝不到牛奶,甚至还会有七成奶牛散养户杀掉奶牛”。

  金海更认为:“中国奶业,作为一个产业发展才有十几年。十几年时间里,大部分中国人从无奶喝变得人人都能喝上奶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一头奶牛从培育到产奶,需要三年时间。培育一个奶牛品种,用现在最先进的手段去努力,也要20年,以前则是40年。”

  “现在有人就盯着国外的标准,我就很奇怪。西方国家奶业发展有100多年的历史,他们现在的标准是高,但怎么不去看看美国80年代、70年代的标准。如果我们的检测标准明天就向国外看齐,那80%的牛奶得倒掉,奶农要破产,我国大多数消费者也就喝不到牛奶了。”

  金海说:“我国目前的奶牛养殖业,小规模散养户比例较高,超过70%。小规模散养不是标准化养殖,经常是自家种什么,就给奶牛吃什么,牛奶的蛋白质含量受限于牧草质量、品种改良等因素,并不稳定。如果按照修改之前的蛋白质标准,绝大多数达不到。”

  “我认为,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内在原因就在于我们牛奶检测标准中的蛋白质含量定得太高,导致农户为达标而千方百计提高蛋白质含量,由此导致了三聚氰胺等物品的添加。我国有13亿人要喝奶,也不可能都进口——就算把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奶牛全都买回来,也满足不了我们的需求。为防止国产奶中被添入各种物质,那就得降低标准。”

  这一说法公开后,有人认为这就是中国奶业的现实,为了人人有奶喝这个目标,不惜牺牲乳品标准甚至长期添加各种有毒有害人体健康的添加剂,以国人的健康安全为代价,绝不单纯是以国情为借口掩盖行业利益的问题。

  去年出台的国家牛奶质量标准,之所以再度引起社会关注,是因为这项新标准,将过去每毫升细菌总数50万个、蛋白质每百克2.95克,分别调整为200万个和2.80克。细菌数提高了150万个,而蛋白质则下降了0.15克。如此标准,被视为“中国乳品标准创全球最差标准”。

  降低牛奶标准,最为人诟病的借口是国情。其实,生乳的标准是由“牛”情决定的。生乳是从符合国家健康标准的健康奶畜乳房中挤出的无任何成分改变的常乳。据农业部调查,2008年,某大型乳品加工企业收购区域内的小规模养殖户和奶牛小区的生乳蛋白质平均为2.84克。蛋白质设为大于等于2.80克,可以避免低于2.95克的生乳出现监管缺失问题。也有利于避免由于达不到2.95克的指标造成奶牛倒奶。如果不从牛情出发,过高的标准,会导致牛奶的价格提高,或者是造假之风盛行,类似用三聚氰胺来对付乳蛋白的检测。

  牛奶标准究竟该定多高?从消费者来说,当然是越高越好。从消费的角度来讲,人们追求的首先是安全。否则,消费者就会用脚来投票。国内市场上,洋奶粉大行其道就是最好的明证。也就是说,人人有奶喝要看喝的奶是否安全?在保证消费者安全喝奶的前提下,保证生产者的利益,才有可能实现奶业的良性发展。

  中国乳业标准江河日下的罪魁祸首,是利益驱动、责任缺失和监管不力衍生的怪胎。在权衡公众健康和经济发展问题上,利益集团往往忽视公众的健康。如果按他们的逻辑,为了保证人人有奶喝,喝点毒奶假奶也是可以理解的。

  食品安全标准是行业最高的标准,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不容许有半点含糊。无论是拿国情做说辞,还是拿牛情做开托,都不能以人的健康为代价。健康重要还是经济利益重要,应当成为制定各种标准的依据。提高标准最多只是减少利益空间,带来的却是健康安全的公共生活环境;降低标准,可能保证了相关企业和行业的短期利益空间,但会带来更大的食品安全隐患和更多的经济损失。

  “国情说”看似保护了中国奶企,可是,人们的身体只看牛奶质量而不看“国情”。现实就是这么和我们开着玩笑,这个标准迁就了落后企业,落后企业当成了理所当然,不仅不思进取,反而变本加厉,导致了食品事故的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