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院士错怪中庸矣!


正值2011年6月1日儿童节之际,钟南山院士在接受广州日报记者黄蓉芳、实习生杨励潮采访时表示,洋奴思想,中庸哲学,是科技创新的绊脚石,若不是中庸文化束缚,中国人早就得诺贝尔奖了,中庸哲学,使中国人容不下标新立异(详见《广州日报》2011年6月1日A1版、A9版)。

 

钟南山院士是笔者由衷敬重的科学家,他对洋奴思想的批评,笔者举双手赞成,他对中庸哲学的批评,笔者则不敢苟同。不仅不敢苟同,而且不能苟同,甚至可以大胆放言:之所以有科技创新的绊脚石,恰恰在于对中庸哲学的误读和中庸思想的缺失!

 

关于诺贝尔奖之事,钟院士举了两个实际的例子,一是1960年,我国研制出人工合成胰岛素,对研制者只提集体不提个人,“但‘集体’是谁呀?又不能让集体拿诺贝尔奖啊!”另一个例子是,2003年2月26日朱庆余、杨瑞福就已经发现了SARS冠状病毒,但他们不敢说,结果让香港和美国与4月8日、10日抢先发表了该病毒的发现。钟院士认为,这就是中庸人文环境带来的影响。

 

呜呼!如此评价中庸,真比窦娥还冤!笔者没有做严格的考证,仅凭印象亦知,上世纪的六十年代,不是提倡中庸,而是举国批判“中庸之道”的年代,直到今天,也不是提倡中庸的年代,举国批判没有了,批评仍然少不了,钟院士就是批评者之一。这些问题不是中庸的问题,而是反中庸的问题,我们总不能把问题的存在归咎于问题的不存在吧?

 

恰恰相反,中庸不仅不是科技创新的绊脚石,而且还是科技创新的垫脚石。笔者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第1版)中择录《中庸》的一些章句(粗体字为《中庸章句》的原文),为中庸争鸣、证明和正名。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这是朱熹引用程颐之语来解释中庸的涵义。所谓“中”,就是不偏激,不偏执,无过无不及,就是合理得当,所以是“天下之正道”;所谓“庸”,就是不变,之所以不变,不是不会变,而是毋需乱变,之所以毋需乱变,是因为所行的是客观规律,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所以是“天下之定理”。科学创新,离不开对客观规律的把握,这样的中庸,对于科技创新,又有什么害处呢?钟院士是怎样定义中庸呢?他说:“中庸,和为贵,这在政治上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在科学上,中庸哲学却是致命的缺点。在科学领域,什么都是中庸,那就完蛋了。”为什么完蛋?钟院士认为,科学技术最重要的是创新,要标新立异,“可是,在中国,标新立异是不吃香的,因为枪打出头鸟。”原来钟院士把“枪打出头鸟”的毛病归咎于中庸,而不是反中庸。看来钟院士是误读和曲解了中庸的哲学思想。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科学创新精神也如出一辙,对于自己听不到、看不见的事情,不能忽略,任何大的发现,无不在隐秘和细微的事件上露出端倪,一如牛顿从苹果落到想到万有引力。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虽然强调和为贵,也不是不要血性,喜怒哀乐不是不能发,而是发而有节制。推而引之,中庸不反对为真理而标新立异,而是反对为标新立异而标新立异。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所谓“和而不流”,就是和睦相处而不同流合污;所谓“中立而不倚”,就是坚持中道而不偏不倚;所谓“国有道不变塞”,就是贫贱不能移;所谓“国无道至死不变”,如同威武不能屈。中庸称赞这种大无畏精神是坚强的矫矫者,怎么会反对合理的标新立异呢?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中庸认为忠诚和宽恕离道不远,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何来“枪打出头鸟”呢?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一个科学工作者,需要的不正是这种人格品德吗?

 

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一些人把这一句看作封建礼教的糟粕,原因有二:一是读死书,读书不能与时俱进;二是误解为“三纲五常”。今天要把君臣看作上下级关系。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处理好上下级、家庭和朋友的关系,有助于人生道路的顺利和亨通。这是生活和社会的大智慧,也是团队建设的有用之方,搞科学研究,总不能单打独斗、不食人间烟火吧?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这是中庸的“三达德”。什么是“智、仁、勇”?中庸引孔子的原话作很好的注脚: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就是知行合一;“知耻近乎勇”,很多人都解读得不全面,仅仅解成“知道羞耻就接近勇了”,还有另一面,就是“知道什么是不羞耻的同样也接近勇”,这是儒家另一部经典《周易》的思维方式。笔者不知朱庆余、杨瑞福这两位令人尊敬的科学家有没有熟读《中庸》?如果读了这一句,怎会不敢发表自己的学术成果呢?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笔者认为这是儒家鼓励人们学习和实践的最佳名句之一。不管你是怎么知的,只要知了,就是一样的;不管你为什么而做,只要做成功了,就是一样的。依照中庸的思想,人们就不会有太多的聪愚之分,也没有太大的高下之别。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中庸贵诚。在学术造假颇为泛滥的今天,多一分对中庸文化的信仰,就会少一分学术造假的心魔。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话也许大家都很熟悉,中山大学的校训就出自这里。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不仅贵诚,而且重视人的个性的发挥,不仅重视人的个性的发挥,还认为人的个性的发挥,可以赞助天地化育万物,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这是何等伟大的格局和气魄!远非“标新立异”所能比拟!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以这样的德行、胸怀、境界、学识、品性、气节和智慧来做学问高研究,诺贝尔奖不难而得,还可以治国平天下。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人有这样的胸襟和气度,其学术水平会不与日俱增吗?何愁不能创新呢?

 

中庸无疑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由于近一百多年来的洋奴思想,中庸思想被戴上封建、落后的帽子,又因为经过一百多年的断层,特别是十年文革的摧残,中庸之道不仅式微,而且被严重误读和曲解。恕笔者斗胆,包括钟院士在内,也误读和曲解了中庸的思想,把中庸当作没有立场原则的“好好先生”,殊不知,孔子最痛恨这种“好好先生”,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可谓不留情面。中庸的思想内涵很丰富,合理的标新立异肯定寓于其中。在此,笔者强烈呼吁:《大学》、《中庸》,应该尽快进入中小学的课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