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的冠名宜留给“死人”


把楼宇建筑的冠名权留给“死人”,是中国人的传统智慧。

 

《明史·刘大夏传》说:“人生盖棺论定,一日未死,即一日忧责未已。”人的一生,大概也只有盖棺的那一天,才不会有变化。你到底是名垂千古,还是遗臭万年?是升斗草民,还是隐士高人?生前还可以自我标榜,不过自我标榜往往不算数,身后只能任由别人评说,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他人之言才可论定。

 

不用活人冠名,保护的当然是建筑物本身。生前名重一时,身后千古骂名,生前是尧舜,死后是桀纣,历史上不少。活人不能盖棺论定,用其冠名自然风险多多。

 

同样,不用活人冠名,也是在保护活人。如果用一大活人给建筑物冠名,如果这个大活人目前的声誉很好,人们不希望他的声誉有下降的危险,那么就不能排除有人盼他早死。当然也会有人盼他多活一些岁月,积攒更多的声誉,不过最终也不能排除有人盼他早死,所谓“一日未死,即一日忧责未已。”那是“保守”地看。积极地看,就好像字画墨宝那样,生前生后不同价,为了生后的高价,也不能排除有人盼他早死。另外,如果你是一个功德圆满的人,堪称贤圣,冠之以名,一来可以怀念你的功德,二来可以激励来者,怀念先贤的目的,还是为了激励后人。如果时代变了,对人的评价标准也会变化,当年的“白卷英雄”,今天就是一个文盲。万一不是圣贤,甚至有些声名狼藉,当然希望生前平静如水,死后默默无闻。如果你还活着,一天没四,就有许多变数,不能下定论。明朝人张煌言的诗句说得好:“莫道古人多玉碎,盖棺定论未嫌迟。”

 

用品牌商标冠名,更是下下之测。品牌的变化比人更大,更难评估。百岁之人常见,百年老店难寻。即使牌子还在,股东可能变化,企业可能被收购,品牌所代表的精神可能会改变。即使这一切不变,企业可能有很多问题未必曝光。三鹿的三聚氰胺事件东窗未发之时,其企业也是年年先进岁岁三好,其品牌是中国驰名商标,其产品是国家免检产品,如果以三鹿冠名,岂不背负同流合污之骂名?企业必以营利为目的,营利必有铜腥味。人吃饭虽难免腥荤,甚至喜欢腥荤,穿衣戴帽一定拒绝腥荤。品牌冠名,无异于穿上一件味带腥荤的衣服,除了鱼档肉档之外,大概很少适合此般穿着。

 

对于这个问题,还是老子看得清楚,也留给后人许多良言警句。这里载录几段,供欲冠名者参考: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第二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经·第七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被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出钱赞助,而不冠名,是一种智慧。只留名,不冠名,是一种变通。留名,可以刻字立碑,作为历史的记载。冠名,作为精神的象征,理应慎重,特别在大学里冠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除非你有这样的德行,否则,即使有八抬大轿抬你,也不要到大学里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