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调整:中国式管理境界(14)


  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的简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结构必然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固有结构不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怎么办?除了对固有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之外,没有更好的办法。在以私有制为基本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基本上无法进行,因为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不由国家说了算而是由企业根据市场自主完成,而在一般情况下,上述所谓“结构调整”伴随的是一些企业、公司的“被倒闭”。

  以上说明,在资本主义国家压根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结构调整,而仅仅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而已。诚然,如果站在宏观经济体的角度上去看问题,上述也具有“经济调整”的性质与意义,只不过它不是主动而是被动地“调整”。但是,在社会主义中国所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则不同,由于企业以公有制为基础,干什么和怎么干由国家说了算,这也就为国家对固有经济结构的调整提供了物质基础(使某一经济思想得以落实)。

  诚然,这一优势是传统资本主义国家所不具备的。当然,这也不是说只要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具有这亦优势,都能够做到,因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态不同,存在差异。

  严格地说,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结构调整”起源于20多年前的中国,是由伟大的中国人民首先提出并付诸于社会实践的。当中国经济的运行出现了些许“逆变状态”时,比如出现了某类产品过剩或滞销时,能够将落后、相对过剩的产能淘汰掉,似乎就成为了一种必然的步骤——“关停并转”。但不能不说,虽然“关停并转”了不少“五小企业”,也产生了不少经济社会问题,比如大量国有企业职工因“关停并转”而下岗等等。

  在当时,政府虽然也采取了许多的“补救”措施,比如大力发展个体经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虽然不能说没效果,但效果不佳。如果要问为什么?当然是因为第三产业的振兴和个体经济的发展不是一句话,一个政策就能解决——在我们国家至今仍然存在着大量的“下岗职工”,也有“下岗职工”适应不了市场经济变化的原因。

  以上说明,在过去20多年里中国搞的“经济结构调整”存在许多人文因素,可以认为缺乏科学性。当然,这也不是说其中连一点科学意义也没有,而是说缺乏科学性,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结构调整。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1)误以为经济结构调整的目的就是淘汰落后产能,就是为了提高、发展生产力,却忘了生产力也是一种不能无限发展的东西,发展快了或过了是会产生“过剩危险”的。

  (2)误以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是走股份制企业的道路(所谓现代企业制度),而忘了普遍存在于中国的大量的集体所有制企业本身就是一种股份制,所不同的是没有发行股票而已。而从另一个方面看,把大量的国有企业改造成为股份制,却不知让人民来购买股份、做股东,错过了使人民成为社会主义企业“主人翁”的契机。

  大家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在对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之初,采取的不是“抽签认购”的方式而是让居民“优先认购”的方式(哪怕只是部分股权)的话,那将会有多少中国的老百姓因此而富于起来?诚然,如果能做到这一步,中国的贫富分化也不会发展到现在这么严重的程度。

  (3)误以为调整经济结构就是在调整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投资结构、货币结构、税收结构,而不知经济结构是由资本、资源、产品这三种东西构成,而又主要表现在各种经济社会自然资源的整合上。比如,把科技含量低的、生产成本高的产业、产品拿下,而把科技含量高的、生产成本低的产品、产业发展起来。难道有什么不对吗?是的,因为科技含量、产品成本的高低并不是影响经济结构是否合理、是否科学的决定因素,因为能够影响经济结构是否合理、是否科学的因素不是“经济量的积累”而是“经济性的对称”。就是说科技含量高和产品成本低与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科学有联系,但没有必然联系。为什么?因为经济结构不仅仅是由资本、产品构成、生产力构成,而体现的是资本、资源、产品的有机配置。

  如果用先进的、低成本的设备生产出来的是过剩的产品,能达到“经济结构调整”的目的吗?充其量也就是把一些低科技含量、高产品成本的企业给搞垮,让一些高科技含量的企业产生而已。但是,这些企业却解决不了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而且还会产生出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而从这个意义上说,上述搞的“经济结构调整”无异于是在制造更加不合理、不科学的劳动力资源结构。难道劳动力资源不在经济结构中?不需要通过调整来解决?

  如果仅仅由于用的人多而使产品产生了所谓的高成本,而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而又进行所谓的“经济结构调整”的话,这样的“经济结构调整”还不如不“调整”得好,因为这种“调整”势必会给经济、社会带来更多的不安定因素——也就不要说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去采矿也是将绝无仅有的自然资源加速迅枯竭的方法。请问,煤炭是一种什么东西?当然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货币了!

  笔者以为,各种化石燃料的本身就是一种货币,而且还是一种具有原始价值属性的货币(我把它称为原价值货币),这种“货币”与黄金和白银可以说没什么本质区别。它们也是一种具有“储备职能”,表现为越往后其价值就越大。记得30多年前大同煤矿的煤每吨只有3元,而现在恐怕300元也买不来了。更严重的是,它不像黄金可以回炉,而是在使用的过程中消失,并在消失的过程还会污染环境。

  以上说明,对经济结构所进行的调整如果不能把“配置资源”的问题考虑进去,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结构调整,而只能说是一种“唯生产力论”。那么,怎么做才能算得上是对经济结构进行了调整了呢?毫无疑问,只有当能够将“配置资源”的内容加进去的时候!这些内容,将在《配置资源》一文中有更详尽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