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光华只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宿舍管理员,10年来第一次作为教职工代表登台发言。“我今年60岁了,已经是‘60后’了。和你们相处,你们的淘气让我感到年轻……”简短的发言,却被十多次掌声打断,更有热情的学生在台下事先拉出“吴阿姨,我们爱您”的横幅。这是日前发生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毕业典礼上温情的一幕。(《扬子晚报》6月21日)
吴光华是一个真正的“草根”,一点都不惹眼。在大学里,像她这样的宿管员很多。如果再扩展一下,将她在毕业典礼上代表的“教职工”群体囊括进来,则这个数目更为庞大。不过,吴光华无疑属于“教职工”中做得比较成功的那一个。吴光华的故事告诉人们,做一个受欢迎的宿管员、做一个受欢迎的教职工,其实并不难。不仅不难,简直就像随手撒花那么轻易,且手留余香。
工作性质决定了宿管员吴光华要整天和大学生们呆在一起。也因此,彼此之间能够建立起一种亲近关系,这种亲近不是简单的体察,而是由一天天的具体生活编制而成的。天天和大学生们守在一起,自然就能够随时随地交流,也能够给学生提供可资借鉴的人生意见。这一点,看似简单,对于大学生而言却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吴光华的存在,应该是大学生从家庭过渡到独立生活的一座桥梁。
仅仅日日谋面,当然远远不够。总是帮大学生收收晾晒的被子、衣服,不过是“好人好事”的翻版。60岁的吴光华也看韩剧,也玩网络游戏,甚至还深夜“偷菜”,还满口潮语,这样与大学生心息相通的沟通,让大学生对她满怀敬意。要知道,这种与学生主动沟通、贴近的“自觉”,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其所体现的是人与人交往沟通的真诚。
可见,吴光华的行事做人并没有多么高深,不过是一种纯真人性的闪耀罢了。平等相待,热情帮忙,看不过眼就规劝、批评,也尝试着贴近眼下这个变化迅速的时代,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我把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如果大学校园里的每一个“教职工”都能这样想、这样做,想必一定能够使未免的大学多一些人情之美,少一点衙门官气。
上世纪四十年代,学者罗尔纲在其《师门五年记》中,将老师胡适先生对他的教诲比作“煦煦春阳”,而他娓娓道来的问道解惑情形,也每每让今人艳羡。诚然,现在的大学,确实很“大”,“大”到了大家彼此都很陌生;教师也很“忙”,“忙”到了连和学生交流沟通的时间都很稀缺。这样的“陌生化”情形,与传统师生之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理想相距甚远了。
此外,大学是养育人才的地方,校长、教授之类的精英固然重要,但是像宿管员吴光华所代表的“教职工”,其影响和作用同样不容低估。有资料表明,大学里边超过半数的教职员工都属于教学行政人员。这一庞大群体遍布大学的各个地方,也往往以自己的方式向大学生产生着或大或小的影响。如何充分发挥这一群体化育学生的作用,值得探讨,也值得期待。
去年,华中科大校长李培根院士在毕业典礼上以“根叔”形象走红以后,公众的视野开始关注大学校长的亲民、去官化。诚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校长的作用不可替代。不过,“焦点”之外,灯影下那些教职工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某种程度上讲,正是无数个“吴光华”,才成就了一个成功的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