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会过去 一切都不会过去 作者李玉
唐太宗李世民对民间疾苦愈了解的深入,愈感觉自己责任重大,愈觉得变革是重中之重
一切都将过去 一切都不会过去
——由唐诗想到的
作者李玉
今年上海高考的作文被前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先生评价为出题最好的作文之一。这两天正值高考期间,本博也试试写下这个题目呼应一下高考生们,不知为何就一下就想到许多唐诗,想到唐朝,想到唐太宗,当然也想到了过去,想到了现实,想到未来——故成此文。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古台.陈子昂)
正如唐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我们的那样,诗人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诗人登楼眺望,写出空间的无限;放眼看去“山河依旧,人事已非”,诗人具有的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并没有在那个狂飙突进的时代发挥重要作用,反而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才华无法施展,不能不说是那个时代个人与社会的遗憾。倒霉而忧伤的“我”茕茕一人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不禁悲从中来,这看起来豪放大气开阖自如的诗歌杰作,抒发的却是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对过去的感概,对未来的迷茫。
我们知道李唐建国后,面临着严重的内政和外患问题。西北边境仍受着东西突厥等民族的不断侵扰;在国内,经过大规模战争破坏,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最高统治阶层内部也酝酿着一场厮杀。面对残局李世民不惜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亲兄弟,逼其父李渊退位。伟大的唐太宗李世民先生挽狂澜于既倒,横空出世。即位伊始,他就同魏征、杜如晦等人讨论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还深入民间体会民生之多艰,对民间疾苦愈了解的深入,愈感觉自己责任重大,愈觉得变革是重中之重,因为曾亲身经历过隋末唐初的历史事变,对人民的力量有着相当深切的体会,所以万万不能再置人民于不顾。“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意谓一样的事物往往存在两面性,对于天下而言,黎民就好像是众多水滴汇成的大海,天子就好似海上的一片孤舟。在水上可以载着舟行驶,同样也可以让舟翻覆。这样简单的道理经过宰相魏征一次次提醒唐太宗,使他悟出人民的重要,忠实履行自己作为皇上的职责,因此造福天下黎民百姓,也即今天所说的造福民生,造福民众。
魏征“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回首我们的改革开放,虽然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进步,经济发展有目共睹,家庭比过去富裕,腰包也比过去鼓了许多,可是人们的幸福指数并没有得到真正提升,民生并没有普遍得到改善,那是为啥呢?究其原因是现在的社会太浮躁,太拜金,甚至出现了在利益面前丧失诚信,在金钱面前成为俘虏,在诱惑面前迷失自我的现象。为此一大批有良知的人们在呼吁新的改革,呼吁人们承担起时代责任,除了重庆的“唱红打黑”,除了对腐败的惩治鞭挞,除了舆论的监督,也要对整个制度进行良性创新,对社会上出现的“被强拆”、“被神经”、“被下岗”等加以遏制;对“毒大米”、“毒蔬莱”、“毒奶粉”等加以打击。只有精神与物质的同步才能实现稳步,否则就要栽跟头。
面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尽如人意,应该敢于纠正敢于问责乃至敢于道歉。说到此我们依然可以借鉴唐太宗的执政理念,因为在他执政初期就比较清醒地感到,新政权要获得巩固,就必须正视社会现实,就不得不接受历代兴亡尤其是隋末农民大起义的严重教训。因此,作为皇上他经常同大臣及文士们谈古论今,以前朝的成败兴亡来时时约束君臣的为政修身,警示未来的作为。正是这样前所未有的变革才迎来人才辈出盛唐一代。“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对家事国事的关注,对风声雨声的倾听,才是一个机构一个政府对国家对人民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无论陈子昂还是李白,我们可以肯定他们对推动社会的进步都有一定的贡献,在今天只有牢记唐诗的意境,以史为鉴,以人为本,一切不合理的腐朽的落后的才能过去,理想的信念的正义的道德的终将留下。(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