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式困境:当创业者的满腹情感遭遇董事会的实用主


马云式困境:当创业者的满腹情感遭遇董事会的实用主义


 
马云又火了。这一次,不再是他往日的意气风发,而是百口难辨的无奈,而且这次连杨致远、孙正义、胡舒立、史玉柱都没有站到他的一边,更有人甚至用“马云支付宝之举有违市场经济的契约精神”来为马云盖棺定论,这个时刻的马云,真的是百味杂陈。
 
不管支付宝事件引发的“协议控制”(VIE)是不是合规,也不论马云此举在道义和法律上是否有越轨之嫌,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至少有一点要承认,马云还是阿里巴巴的创始人,他对于阿里巴巴的情感恐怕是任何一个股东都无法体会的,这就想父母之于孩子一般,在他们判断某个问题即将对孩子造成不利影响的时候,情感的冲动有时会挣开理智的束缚,让他们做出“坚决维护孩子安全及利益”的行动。
马云式困境:当创业者的满腹情感遭遇董事会的实用主义 
这不是为马云开脱或者辩护。如果是规则问题,还有法律作为标准来进行处理,所以这件事在制度上并非死结。而真正的死结却是在人们的心里,包括马云的那些大腕级朋友、资本市场合作伙伴、股东等人,如何理解马云本次单方面的终止协议行动,这不仅将影响阿里巴巴在未来资本市场的运作,也会影响中小股东和阿里巴巴客户的未来选择,而这才是本次事件最应该关注的“得失”。
 
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马云本次支付宝事件也具有代表性:未来的中国企业,尤其是那些海外上市的企业,将来都将遇到创始人的满腹情感与董事会里实用主义的战争,这场战场从一开始就无所谓对错,因为一方追求的是百年老店,另一方面追求的经营利润最大化,两种不同的诉求交错在一起时,问题就变得异常复杂。之前的当当、新浪、蒙牛等著名企业也遭遇过类似问题,只不过尾大不掉的阿里巴巴更能引得业内外的眼球和关注。
 
董事会里的战争一:品牌VS利润
大多数情况下,这二者一点都不矛盾。没有品牌,利润就无法延续;没有利润,品牌打造就没有资本。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董事会的争吵就围绕这两者展开了。
 
大多数创始人往往扮演捍卫品牌的角色,他一贯的论点是:没有品牌,何来利润,做百年老店第一,利润第二。而其他董事则意见相左:利润是企业的根本使命,如果没有利润,品牌就毫无价值,所以利润第一,品牌第二。
马云式困境:当创业者的满腹情感遭遇董事会的实用主义
 
这种看起来双方都有道理的说法,成为创始人与其他董事博弈的焦点。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其实这个问题之所以难解决,是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创始人对品牌的执着饱含着独特的情感因素,这种“爱”源自内心,而其他董事对于利润的追求则是一种正常的理性诉求。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其实真正的冲突是情感与理性之间的,这完全不同的两种诉求,决定了扯不断理还乱的董事会战争,也就铸成企业内部无休止的品牌和利润之争。
 
是情感服从于理性,还是理性服从于情感?其实,这个问题本身的入口就错了,用情感的逻辑来解读理性,理性就变成了残酷无情;用理性的逻辑来解读情感,情感就变成了不讲道理。问题的关键在于,让创始人回归理性,让其他董事理解情感,这样的话,双方才有了合作的交集。
 
董事会里的战争二:短期VS长期
同样的,短期与长期都是企业要关注的。没有短期的成功,长期根本就无从谈起;而没有对长期的考虑,短期的成就往往是昙花一现。可就是这并不矛盾的两者,引发了董事会里的另一场战争:要短期,还是要长期。
 
对短期与长期的界定,成为创始人与其他董事分歧的焦点。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大多数情况下,创始人更侧重于长期回报,这个回报对他而言意味着终身的事业而不是钱本身;相比较而言,理性的董事们更加关注短期,在他们看来,公司经营的本质是生意,既然是生意,赚钱就是最重要的标准,长期赚钱当然需要,但短期盈利也很重要。
马云式困境:当创业者的满腹情感遭遇董事会的实用主义
 
这又是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问题。效率和效益往往不能同时兼顾,短期与长期也不能兼得,董事会里的争吵由此而起。最要命的是,关注短期的人,往往会说他的真实意图其实是长期;关注长期的人,往往会说,他的真实意图其实也在关注短期。找到利益的交集本来就是合作的基础,这种争吵从另外一个角度也是一种机会,正是因为企业长期在短期与长期之间获取选择,才真正让企业进入到均衡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