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焦点评(11-120):石牌是最典型、最有保留价值的城中村
彭澎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
题外话:广州提出三类城中村可保留,一种是具历史价值和岭南风貌的古村落风貌城中村,一种是有历史作用并记载了历史过程的城中村,还有一种是当代发展的记忆。石牌村应该属于“当代发展的记忆”这一类,而且就一类来讲,可能最具典型性。
几天前我在博客中写了保留石牌村的理由,在此再重述如下——
石牌村的保留价值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看:一是典型和著名。知道广州城中村的人大多都知道石牌,即使不知道的人也可能了解广州老市区出来经过石牌可以去大学集中的地区。二是内部结构是广州城中村的典型。布局奇特、象地道战的产物。三是石牌村与周边环境挺协调的。无论是黄埔大道还是中山大道都没有因它而影响形象和通行,它的外围已经被一些建筑围住看不到里面的混杂。四是村民对于改造也没有强烈的要求。由于出租、经营市场等因素,村民可以在别处购买或租住更好的住宅,旧村只是谋生的物业而已。五是它离CBD很近,有强烈的反差。可以最形象说明广州城市化进程的景象。又不如猎德、冼村就在CBD之中,影响大局。……
黄埔村不弃一砖一瓦
精心修复古建筑保持老村历史风貌,为广州城中村保护性改造的代表作
2011年06月18日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专家把脉城中村改造
“我并不羡慕珠江新城猎德村那些密密麻麻的安置房,黄埔村通过开发岭南文化旅游元素,甚至都可以成为东方迪士尼,吸引更多的人来村里,这样就会为村民带来更多收入。”
——黄埔村村民林伯
南都讯 记者王卫国 广州市“三旧”改造办已经表示城中村改造不会有强制时间表,此前已经纳入全面改造计划的52条城中村也会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保留,那么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保留城中村的岭南文化印记?如何在改造的同时修复和还原历史?记者昨日随同古建筑修复专家走访改造已经接近尾声的黄埔古村,这里不仅强调保持古老村落的历史风貌,而且对一砖一瓦都不忍放弃,精心修复,成为城中村保护性修复改造的代表。
从珠三角收20多万块旧砖
黄埔古村位于海珠区琶洲东部,始建于宋代,距今已上千年的历史,村内现有查明的文物建筑51处。2002年黄埔古村历史建筑群被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与大部分城中村“握手楼”密集、人居环境差不同的是,黄埔古村整体建筑格局并不拥挤,加上该村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海珠区2009年决定对黄埔古村进行综合整治式改造,启动了黄埔历史文化古村保护建设工程,目前整治工程已接近尾声。
广州市房屋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承担了黄埔古村8座古建筑的修复工作,记者昨日在该公司古建筑修复专家蔡先生的带领下走访了正在整修的祠堂和民居。在梁氏宗祠,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砌祠堂前的围墙。
“我们用的青水砖都是从珠三角村落收回来的有上百年历史的旧砖,整个工程大约要用20多万块。”蔡先生告诉记者,旧砖经过打磨加工后能够呈现历史建筑真正的细节美,因为早年的旧砖都是用稻草烧的,而现在的新砖是用煤烧的,旧砖更密实,而新砖会有气泡。
尽量保留历史建筑材料
广州市“三旧”改造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黄埔古村在对历史文化古建筑修缮过程中,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等原则,严格按照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技术的“四保存”原则进行修复。
在端生书房,记者看到屋顶的封檐板雕刻精美,古香古色,但仔细一看会发现这块还没上漆的装饰木材有颜色差异,那是技艺娴熟的工人门在破旧的封檐板装饰条纹上接补新木料的结果。为了最大程度地保留历史建筑原貌,施工人员并没有放弃原来的材料重新雕刻,而是采用榫头拼接的方式细心修补。
整体工程计划9月底完成
在业内专家眼中,如果城中村采取的是推倒重建的方式改造,那么建设速度会明显提高,但像黄埔古村这样以综合整治的方式改造,施工速度将明显变慢。据广州市房屋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古建筑事业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铺整修的旧条砖,一天只能铺10多平方米,而铺新的建材,一天可以施工50多平方米。
此外,修补建筑的成本也难以估量。据介绍,黄埔古村修的这8栋建筑预算是1500万元,但实际施工超了500多万元。主要原因是,很多建材卸下来才发现烂在了里边需要修补,这给工程预算增加了不确定性。
据介绍,黄埔古村古建筑修缮工程已经接近尾声。下一阶段将继续推进黄埔古港旁的石基村段立面整饰工程和绿化景观工程的建设,对云隐冯公祠、禄贤梁公祠等古建筑进行保护修缮施工,整体工程计划在今年9月底完成。届时,黄埔古村和黄埔古港将以其古风神韵迎接八方宾客。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彭澎:建议在中心城区保留石牌村
城中村是城市化进程的一种典型代表,如果都像猎德村那样拆平重建,几十年后广州就找不到城中村痕迹了,建议广州在中心城区保留石牌村。因为石牌村对黄埔大道和中山大道的周边环境没什么影响,村民也大多有自己的物业,不一定住在村里,具有一定的保留价值。石牌村还住了很多白领或刚刚起步的小老板,这里的城中村房比起郊区的保障房更有吸引力。
城中村改造还要平衡好“保留”与“开发”的关系。小洲村和黄埔古村等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政府不能任由村民改造,但又不能阻止村民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对此,可以通过政策创新,帮助村民实现集体物业的流转将房子置换出来,但仍可保留村民的集体分红。这样可以实现在物质上保留城中村,但又不会在体制上僵化固守城乡二元结构,限制村民利益。
广州古建筑修复专家朱秋利:城中村博物馆可选址握手楼
老城区的更新项目应该定位在“改善”,而不是“改造”,不能总想着新“造”建筑,历史不是简单的旧,老的历史建筑是值得尊敬的事物。建议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参与进来,实地走访多个城中村,看看到底哪些村值得保留。
汪洋书记提出广州可以着手研究建立一个农民工博物馆,集中展示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工的生产生活发展状况及对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贡献。我认为广州可以选择一些靠近中心城区的城中村握手楼,就在这些最典型的城中村建筑中规划设计城中村博物馆,体现出广州城中村的真实生活,体现城市怎么包容外来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