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独立调查的公共参与价值


     人造的鸡蛋,塑料造的银鱼,糖水变的蜂蜜,猪肉变的牛肉……在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的当下,人们对有毒食品的报道已见怪不怪。然而,复旦大学硕士三年级研究生吴恒却看不下去了,他用一个月时间,和34名志同道合者一起,做了一个《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新闻资料库》,对食品安全危机状况进行调查与统计,对食品安全问题表达了独立的看法与建议。(6月20日《中国青年报》)

  食品安全是让人有些不想面对的问题,有时觉得这个问题简直像是矿难,一次次发生,在带给人们伤痛记忆之后,也渐然麻木人了的心灵。但是,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又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复旦大学生揭示食品安全的问题真相,寻求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显然包含着公共精神与公共责任。

  在我看来,吴恒和那些志愿者调查食品安全问题最令人激赏的,并不在于现在拿出来的这份调查报告,在信息发现与问题解决方面,就有多大的超越与创新。其更大的价值,则在于他们以独立的观察与思考,来践行社会公共责任,传递公民精神,最终有助于引领民间力量来参与公共问题的解决。

  这是一个民意与权力博弈的年代。不必讳言,这些年,一些政府机构发布的信息与报告,不止一次的遭遇民意信任危机。最简单事例,就是统计数据“打架”的情况,曾在不同领域在不同层级的权力部门出现过。而一些地方发生引起舆论关注的公共事件之后,在相关信息发布上,也屡遭遇民意质疑。在这种背景下,吁请公民以独立调查介入公共事务,行使公众监督权利,来满足民意诉求,自然成为一种潮流。

  复旦大学独立调查食品安全问题,恰恰就是在体现公民精神。吴恒本科专业是空间信息科学,硕士专业是历史地理学,他笑称自己是“有人文关怀的工科生”,也是“有工科背景的文科生”,他希望通过发布调查报告来引起更多人关注。这无疑是理性的。其实,这些年食品安全问题难解决,根源就与背后存在复杂的利益链条有关。正是既得利益者利用掌握的强大话语权,才实现对相关制度与执法的捆绑,不断制造出食品安全危机。这也意味着,只有引起更大的民意关注,来扩大公民话语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相关问题。

  公民精神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本身也是一种稀缺的资源。众所周知,当前高等教育存在着种种体制弊端,除了在课程设置与社会应用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断裂之外,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一些高校过度强调宣传教化功能,不能很好地向大学生传递多元价值,使今天很多大学生都难以成为精神独立与思想自由的现代公民。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复旦大学生独立调查食品安全问题的情况,这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公民教育资源,放大与辐射这样的精神资源,其实才能丰富这个时代大学生的精神质地。

  其实,近年来有关大学生以独立调查参与公共事务的事例也曾出现过。比如,当年清华大学学生李强所写的调查报告——《乡村八记》,反映的农村情况具有特定的现实代表性,曾受到温家宝总理的称赞;人大几名学生在看到汶川大地震的灾情后,也曾写过一份“震后恢复建议”,引起国务院应急办的关注。必须承认,尽管这种大学生独立调查当时引起过权力部门的关注,但这并不意味着相关成果就赋含着多大的专业价值。这实际上也在提醒我们,现在,对于大学生独立调查的最大价值,落点应在于唤醒更多人去自觉承担这个时代的社会责任,以促进公民精神的全面发育成长。

  公民精神越强大,民意就越强大。独立精神越强大,专业权威才更有保证。大学生是即将走上社会的公民,当他们能够不再囿于高等教育弊端的掣肘,在走上社会之后,今天的独立精神才能带来明天的民间力量的壮大。也只有在更多的现代公民内心植入独立意识,让更多的公民拥有自觉主动参与公共事件的热情,才能让民意力量更加强大,更加充满专业智慧,让这个时代的人们在精神上真正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