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打工者带孩子到公立小学报名,却被告知“须在北京购房”才有报名资格。日前,北京通州马驹桥镇大杜社小学以此为“门槛”,将数十名打工子女拒之门外。后来,在通州区教委的协调下,家长们得以报名登记。(《新京报》6月19日)
又是一道“门槛”。不过,这一道“门槛”委实太高,很难跨得过去了。在北京购房?开玩笑吧。就像一位妈妈说的,我和老公没日没夜地卖菜,供孩子读书都很勉强,更别说买房子了。真的想不明白,偌大一个北京城,到底为外来打工人员设置了多少“门槛”?他们需要怎样的努力,才可能捐下来这如许“门槛”。
当初北京在取缔遍布城乡结合部的打工子弟学校时曾表示,外来打工人员子女可以就近进入公立学校就读,这一诚恳而慷慨的表态,确也让大人和孩子们感动不已。毕竟,公立学校有着打工子弟学校所无法比拟的教学环境,能够在公立学校接受教育,也算是和北京贴得更近了。然而,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很快就证明,目标尽管美好,却很遥远,其间的跨越并非那么轻松。
先是费用问题,尽管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一再强调,不再额外收取费用,但是,即便如此,工作不稳定的父母也很难承受那些正常应该缴纳的费用。与此前在打工子弟学校相比,孩子公立学校的消费也水涨船高了。子女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而是一个综合的社会问题。在北京挣扎谋生的外来打工人员,并无足够实力让子女在北京接受教育,尽管,北京的教育堪称优质。
再就是学籍问题,学籍问题一天不解决,打工子女在北京借读就一天不安生。没有学籍,就不能参加考试,到头来,还得回到原籍去。而使用课本的异同、教学进度的快慢、教学条件的差异,等等,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这样折腾来折腾去,留给打工子女的,只剩下一次又一次的挫败感。
这一回通州市这所小学则干脆开列出“在京购房”这一遥不可及的入学条件,作为一道更高的“门槛”。且不说北京市通州区教委发布的入学条件里并无“在京购房”的限制性规定,即便是有,试想,以北京市目前的房价水平,若是能买得起房子,又何必忍受白眼和冷遇跑到北京来打工?即便来北京了,又何必从凌晨2时就蹲在小学门口等候8个多小时之后依然报不上名?
北京不该总是在外来人口基本权利的问题上人为设限了。这些年来,外来务工人员参与首都建设,在北京纳税,他们的子女有权利在北京接受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不能总是这样被推来推去,进不了城市、也回不去故乡,更不能成为终其一生都需要不断地捐“门槛”的祥林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