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对典当行认识需要“纠偏”
专业人士强调典当行不是投资变现渠道
本报讯(记者
刘英潮)近年来随着黄金、翡翠、钻石的价格不断走高,一些市民考虑将典当行作为投资品的变现增值的渠道。而本市典当业资深人士对此指出,普通市民对典当行的认识需要“纠偏”,典当行作为重要的民间融资渠道,只是用来“救急”,并对质押物品有良好保管功能,其对绝当物的处理并不适合人们将投资品变现。
据天津市典当同业协会会长翟瑞麟介绍,他参与了国务院法制办的《典当管理条例》的调研制定和修改工作,并依据典当经营实践积极提出了各种建议。国务院法制办日前对社会公开征集《典当行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的修改意见,新规对注册资本、股东条件、营业场所、人员资格、内部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行业准入门槛全面提高。他代表本市典当业对绝当物品的处理规则提出了修改建议,让典当行对绝当物的溢价部分有更大处理权,以避免日后的纠纷。这样有利于典当行快速及时地放款,帮助当户解决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对于普通人考虑将一些投资品当绝当品卖给典当行的做法,他指出典当行通常给出的折价率较低,一般只有原价的六到七折,低于很多投资者的期望值。
因为典当具有小额性、短期性、快捷性、便利性的特点,典当行成为了为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为居民百姓提供应急周转资金一条重要渠道。但同时业内人士指出,典当行的发展当前也有一定局限因素。典当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急缺经验丰富的鉴定评估人员,这明显制约了部分典当业务的开展。
1995年本市有典当行8家,注册资本金6500万元;2000年典当行较前期增加了175%,注册资本金增加了3倍,至2005年,五年间企业数量增加到38家,注册资金达到6.9亿元,比前期增长1.5倍。截至2010年底,本市已经拥有典当行101家,典当业的注册资本达到17.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