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弯弯帮扶情
——记农村对口帮建工作先进工作者韩东华的事迹
记者 王云岗
韩东华,男,45岁,西安市委政法委政治部宣教处干部,主任科员。2004年10月,韩东华同志被市委政法委派到地处秦岭深处的周至县陈河乡新兴村驻村帮扶农村建设小康工作。帮建中,他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种遇到的实际困难,帮助该村调整产业结构,迅速改变了该村面貌和经济发展条件,使村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村民可支配收入从过去的500多元增加到现在的1500多元,深山里的新兴村发生了深刻变化。
不做城里人,扎根在深山
跋山涉水来到新兴村,韩东华就把自己当成山里人,一头扎进沟沟岔岔里,挨家挨户走访群众,很快掌握了新兴村的情况。新兴村所属的陈河乡是周至县进入黑河流域的第一个山区乡,距县城32公里,而新兴村又远在陈河乡政府西北方向约8.5公里的山区。该村共有三个村民小组,52户217人,居住分散,耕地面积仅有701亩,荒山面积3600亩,林地面积4448亩。村民收入主要靠粮食、黄豆和野生板栗。长期以来,由于受山区环境限制,农民广种薄收,粮经比例不够合理,经济发展速度缓慢。2003年全村共有特困户7户29人,五保户1户1人,以上8户30人的收入每年不足500元,生活条件特别艰苦。村民之间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联系困难。
韩东华的心灵深处受到深深地震撼,没想到就在自己身处的繁华都市边缘,竟然会有这样的贫困地方,在城里人抱怨暖气过热导致上火的时候,这里竟然会连火炉都没有;城里人整天抱怨吃腻了肉,想吃吃野菜返璞归真时,这里的贫困户竟然只有土豆可吃。满山遍野都是野板栗,那是村民们主要经济来源,可是板栗丰收了,又运不到山外面。一幕幕的贫困情景,让他克服了进山时的畏难情绪,克服了生活上的诸多不便,一种帮村民改变命运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群众的生活,山村的改变,占据了他的心胸。山险,挡不住他帮困的脚步,水深,淹不了他扶贫的决心。每一次进山,他都是呆上近一个月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这离开,也是为了给新兴村寻找脱贫与发展的项目与资金。
急群众所急 民情装心中
如何帮新兴村改变面貌?不摸清村子的村情民情不行!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记下了几大本工作日志,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找到了制约新兴村发展的主要原因,写出了上万字的调研报告,及时将情况汇报给政法委领导。针对新兴村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结构不合理和信息闭塞等制约该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政法委帮扶小组反复研究,提出了“两手狠抓”的扶贫帮建工作思路,即:一手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狠抓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造血”功能,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以主导产业带动全村经济的发展模式。
新兴村地处深山,暴雨多发使得村里原来仅有的一条羊肠小道也多次被冲毁,村民们出行特别艰难,就连购买日常生活用的油盐酱醋也要走上20里地才买得到。韩东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要想富,先修路。于是,盛夏的烈日里,韩东华一次次抹干头上的汗水,急村民之所急,往返于西安和村里,向政法委领导汇报,与相关部门联系,多方筹措资金15.5万元,为新兴村新修道路6.5公里,维修水毁道路2公里,终于解决了村民行路出山难的问题。
韩东华驻村帮扶前,新兴村的村民们每天要挑着担子,到山沟里取水。问题出在哪?原来山洪还冲毁了饮水管道。于是,修复水毁饮水管道又提上了他的帮扶日程。他一次次的磨破嘴皮,一次次的跑断双腿,四处争取资金,最终为新兴村修复了水毁饮水管道3.5公里,建水柜4个,新修饮水管道6公里,彻底解决了村民生活用水问题。看到村民喝上干净健康的水,韩东华的心里和村民们一样甜。
路通了,水通了,还有一样未通。山坡上一根根木质电线杆已经腐朽老化,年久失修,不少电杆歪斜断裂,致使不少村民家中无电照明。他又踏上了为村里的电网改造奔波的道路。经过多次努力,为新兴村更换了一台大容量变压器,改造了部分农户的用电线路,彻底解决了群众用电难问题。现在的新兴村,家家户户用上了电,村民们说,要是没有政法委派来韩东华这盏帮贫扶困的明灯,村里面的灯就亮不起来。
新兴村的村民大多住在偏僻的山岔里,他们每次背着沉重的背筐下山卖板栗、采购生活用品都要走上一整天,中间也没有可以休息和存放山货的地方。韩东华又多方奔走,筹措了5万元资金,挑选了一处群众都方便的山坡,修建了5间砖木结构的房屋,既可以做村委会办公、党员活动的村部,有可以做村民上下山临时存放生产生活用品的场所,彻底改变村委会办公条件,解决了群众日常急需的问题。在他的努力下,村里的面貌开始有了令人惊喜的变化。村民们韩东华越来越亲,都把他当作了自己人,村里的大小事都开始找他商量,村民们见了他都亲切的叫一声老韩或韩哥。由于韩东华筹款有方,有人戏称他为“筹款专业户”,韩东华说,只要不给自家筹钱,给村里筹钱越多,我越自豪。
险情挡不住 救灾情更切
2005年夏天,村民们在换了新颜的环境中准备大干一场时,一场五十年不遇的暴雨突如其来,黑河水像脱缰的野马东冲西撞,给村民门降来一场灾难。5户村民灾情严重,其中一家房屋被冲毁,全家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地方。韩东华得知后,不顾刚下过暴雨后路况的恶劣,立即从西安驱车赶往村子。在经过一段山路时,车刚开过去不到十米,山上滚下来一块巨石落在地上砸出一个大坑。还去不去村子了?要是再碰上这种险情……,韩东华下车,站在巨石旁点燃一根烟狠狠抽了几口,毫不犹豫地继续往前行驶。
进村后,看到村民们无家可归的情状后,这个坚毅的汉子忍不住落下了泪水。尽管每户之间相隔着几个小时的路程,他依然在泥泞的山路上挨家挨户看望群众,饿了,啃上几口自带的锅盔,渴了,喝上几口山间的水,摔倒了,爬起来继续艰难地前进,把每一家的受灾情况登记在册,又以最快的速度赶回城里,把情况报告给政法委领导,政法委领导十分重视,立即动员全委干部捐款1万余元,帮受灾的群众重建房屋。至今,这些受灾村民一提起韩东华,都忍不住说“老韩,好人啊!”
心系山里娃 再累也欣慰
山里人贫困,新兴村里不少适龄儿童上不起学。孩子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更是新兴村脱贫致富的希望,不能让一个孩子失学,不能让新兴村的人在摆脱物质上的贫困后,还要继续面临精神上的贫困。韩东华把山里的孩子当成了自家的孩子一样关心,他回到城里,向政法委领导报告了实情,政法委领导班子决定开展捐资助学帮困活动。同时,他又积极为这些已经或者即将失学的孩子们奔走呼吁,爱心换来了回报。8名特困生获得了1400多元的捐款,3名失学儿童获得了2000多元的捐款,村子的上空,又响起了整齐的读书声。
孩子们回到学校了,韩东华又开始为学生们的学习环境操心了。山外的世界日新月异的发展着,孩子们在山里只能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微机等现代化的教学器材孩子们连见都没见过,更别说如何使用了,不能让孩子们与社会脱节。韩东华又找同学,找朋友,相继联系了西安的昌仁里仁小学、西一路小学等重点小学,和陈河乡中、小学结成帮扶对子,为两所校添置了30套桌椅,10块黑板(每块5000元左右)和一万多册图书。当他看到因为缺少体育设施,孩子们常年不上体育课,文化活动也十分缺乏时,就“腆着老脸”找到他的朋友丹尼尔集团总裁王国庆,为学校捐赠了总价值3万元的微机、电视机、图书和各种体育器械和器材,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学校的文化生活,为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想群众所想 帮村民致富
救急不救穷,帮困是一时的,只有脱贫才是根本。由于新兴村地处深山,长期的落后情况以及土地、资金、技术的影响,致使该村农业结构单一,村民收入主要靠粮食、黄豆和野生板栗,广种薄收,村民们一直摆脱不了根子上的贫困,但是他们日夜盼望的还是能够富裕起来。韩东华想村民之所想,多次往返于杨凌和西安之间,与杨凌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探讨改良野生板栗的最佳方法。在他的诚恳请求下,专家们随他来到新兴村,对该村野生板栗树进行了广泛考察和改良论证。改良的资金又成了问题,他从朋友那先借了3600元,帮新兴村建立了首期改良试点,嫁接了4000株野生板栗树。
这期间,有关部门组织干部出去考察,名额也十分有限,对于干部们来说,这是个难得的学习机会,韩东华已经等候了多年,也交了考察费用,但在出发前夕,专家们却安排到新兴村试点。经过再三抉择,他放弃了这次机会,蹲到山上近20天,直到看到脱贫项目在每家每户安家他才放心回城。提起这次抉择,他说不后悔:“自己的进步是一个人的,村子的致富是集体的,是造福一方的大事,我的这点小事算得了什么”。板栗结果了,韩东华装了一大袋带回城里,见人就捧出来请大家品尝,他对亲朋说,不能白吃,你们要把新兴村的板栗给我“广告”出去。
而后,在韩东华的帮助下,村民们养兔、养牛、养猪、养羊逐步变为现实。为了帮助村民们,他“假私济公”,动用自己多年的人际关系,联系到西安天鑫食品有限公司,在新兴村搞养兔业,在10户群众中进行试点,每户提供种兔12只,并配备兔笼,仅这一项就为每户群众增加收入1500元。截至2006年底,该村初步形成以种植、养殖为主导产业的经济发展模式。改良嫁接野生板栗200亩,户均4亩;协助村里对285亩坡地逐步进行退耕还林,实行林草间作,种养结合,引进了枣皮、优质核桃、花椒、杜仲等品种,培育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从2006年开始,又帮助新兴村每户养猪2头,养牛3头,养羊4头,初步形成以养猪、牛、羊为主导的养殖业。村里发展自主“造血”的目标实现了,仅嫁接野生板栗一项,就使户均年收入达到1500元。看着这一切,韩东华觉得,再苦再累,值了。
韩东华帮“新兴”,一帮就再也不回头了。原定为半年的个人帮扶期限到期了,妻子和女儿想,韩东华终于不再脱离“家庭集体”了,再说这也是他当初给家人承诺的。可是韩东华失信了,他一待就是两年半,还不舍得走。他说:“就是帮扶结束了,我还会常去的”,尽管夏天里,新兴村的蚊子曾咬得他身上大块过敏,尽管冬天里,山里的严寒让他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冻疮,但是,他“没办法,心里放不下了啊”
两年半里,山路弯弯,他往返上万里,路边的山石熟悉了他,田边的野花熟悉了他,可它们却数不尽老韩洒下的汗水,道不完老韩留下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