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得很美》修改日志——错字和脚注


    少华按:《想得很美——乌托邦的细节设计》是我在过去十多年间“零敲碎打”,分散完成的。而临到出版时,却不免有一个特别集中且繁难琐细的工作,就是订正多少年来引用文献和写作时录错、打错的字,并在差不多每一页的脚注中核实引用文献的来源、页码——往往要在一本书的“汪洋大海”中重新找到多年前记下来的一句话。

2011-2-17(四)

    晚上8点钟,彭明榜与我通了近两个小时的电话,首先是对着书稿从头至尾与我订正错字,有一些我当即查书让他修订过来,有的一时查不到,我在书稿中记下,答应过后核实。

    另外他跟我谈到,他觉得我目录中最后一章应该保留,特别是其中有两个小标题“也许有一些乌托邦已经悄然实现”和“当代问题唤醒乌托邦精神”比较打人。因为书写到最后显得软一些,没有这一章难以提气。而我呢,则实际上是把这一章删掉了,只留了部分内容作为结语。他希望我能够恢复。

    他还跟我谈到了书名、合同、版税和书的开本设计等。并说,到3月份就可以看到书了。

    我们决定不要序言。但要我为此书写一个200字的简要介绍。还应该有一个简单的作者介绍,只为显示这是一个真实的作者的著作,而不是几个人“攒”的书。

 

2011-2-21(一)

    这几天一直忙着开学之前修订教材和讲义。今天下午专门核对了一遍上周四晚上与彭明榜核实余下的错字。共有12个地方的15处错误。我利用手边的书核实修正其中的13个错误,还有两个错误尽快借书来查。

 

2011-2-23(三)

    用昨天从图书馆借到的马恩全集第四卷(1965年版),校对书稿中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的引文。

    在恩格斯对第二十一个问题(共产主义制度对家庭将产生什么影响?)时,正面谈到了“公妻制”问题:

   “公妻制完全是资产阶级特有的现象,现在的卖淫就是这种公妻制的充分表现,卖淫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它将随着私有制的消失而消失。因此,共产主义组织并不实行公妻制,正好相反,它要消灭公妻制”。(371页)

     这一段可以加到第七章《性,国家的还是个人的?》第一节《从《理想国》的“公妻制”到《女妖岛》的“社助棚”》中关于公妻制讨论中。

 

     用昨天借到的《欧文选集》上(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核对校对表中的第③个错误,文字确应为“筹划”,但页码在228页。

 

    用今天在家里书架上重新找到的《蓓根的五亿法郎》核对第⑧个错误,“紧好”当为“最好”。

     第⑨处错误那一段中连续几条引文,原来没有注明出处。但从上下文看,这可能出于同一来源,就是《蓓根的五亿法郎》。

     经查,这几段话果然出自《蓓根的五亿法郎》,分别是从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版的123、125、126页的数页间摘录的。其中“洗衣作”是不错的,原文如此。

     这次重翻《蓓根的五亿法郎》,我感到,小说中描写的在美国旷野中建造的法兰西城,就是一个小小的乌托邦,而书中这个城市的创建者沙拉赛恩医生的想法,就与欧文和卡贝同样的想法,应当是那个时代流行的想法。只是,由于靠一笔虚构的五亿法郎遗产的支撑,沙拉赛恩医生的梦想实现了,而法兰西城的命运比卡贝的拓荒公社的命运好得多。而在书稿中,我对此并没有太多的留意。

 

2011-2-24(四)

    晚上接到刘铮的邮件,他帮我核实了罗志田那本书的引文,原来,那个夹在“威尔逊”与“国际大会”中的“但是”,竟是“倡”字打错的。这两个字在五行字形中是重码。但当时却怎么也想不到。

 

2011-3-6(日)

    昨晚彭明榜把一校后的电子版传到我邮箱,要我校对前与他联系。今天上午到学校复印店打印出来。回来后与彭明榜通话。他叮嘱我这样几件事:

     一是这次转成PDF版之后,文中的引注符号都没有显示,要我注意标出来。

    二是他在各节标题下做的“导语”是否合适,让我看一下。

    我今天在学校图书包重新借了《梦想社会》——书中引文没有注明具体页码。

 

2011-3-7(一)

    从昨天起开始在校样上校对错误。

    有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在校样中,有一些脚注并不随文走——错着页呢。

     有一个突出的感触是:明榜为每一节选择的“导语”都非常精心,往往深得我意。这是细心阅读才能达到的程度。

 

2011-3-9(三)

    一天都在校对书稿。

     在300页上,我想把原书稿中没有注明页码的《月球上最早的人类》的两段引文改成手边广西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的《首先登上月球的人》,由于两个译本相差较大,结果页面改得很乱。到了301页,我发现还有两段,此时我不得不放弃再改成新的译本了。那么,同一本书用了不同的两个译本,怎么着也说不过去,可以改过的样子已经不能恢复了。这时,我只好拿着光盘到马路对面的复印店里重新打印了299/300页——由于那个店打不开我的光盘,还多跑了一趟。

    到晚上,基本上校完了。100页左右的篇幅,竟然用了一天时间。

    晚上仍然拿着《为平等而密谋》、《温斯坦莱文集》,为相关引文补充可能没有具体注明的页码。

    睡觉前,则把《爱弥儿》、《梦想社会》放在床头——因为这两本书的引文,还有没有注明页码的。

   下午为书稿中《永远的大房子》的引文出处打电话给吕彤,他说尽快帮我回家找到。傍晚的时候,忽然想到一个线索——我曾在中青报内刊《青年报人》评过吕彤的这篇文章,结果,从我保存的《青年报人》查到了这篇文章,应该叫《孤独的大房子》,并在那页较大的空篇幅中又加了我的当年文章中的一些评价。“永远的大房子》大概是我自己记错了。

 

2011-3-10(四)

   一早找到了书稿最后两页中《梦想社会》的引文出处。

     为乌托邦书稿核对引文出处时,偶然在卢梭的《爱弥儿》下卷(商务1981)505页看到所录和所议论的几个古人墓碑。这使我联想到了我以前在课上讲过的一篇邵燕翔的杂文《墓碣上的真话》。这是一个有用的资料。

《爱弥儿》第一卷第11页有一句话涉及空想,耐人寻味:

    “当人们谈到空想的国家的时候,他们就提出柏拉图的制度;然而,要是莱喀古士只把他那套制度写在纸上而不付诸实施的话,我可能还以为它更空想得多。柏拉图只不过是要人纯洁他的心灵,而莱喀古士却改变了人的天性。”

 

    终于找到《爱弥儿》中的那句话了!——“城市是坑陷人类的陷阱……”,在上卷43页。

     就在快要结束,准备寄出校样的时候,忽然在最后一章343页看到一个脚注:“本书将在第四章中介绍”——差一点坏了!这原是当初准备放在第一章时的脚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