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似无情是真情,孝若不孝乃大孝
五周年大事回顾视频的补拍工作,今天已接近尾声。下午,在见行堂五楼禅堂,采访了三位书记法师。法师们的回顾,对我的触动很大,他们那种对佛法的信仰和对生命深层次的追求,令人感动和叹服!
交谈中,了解到法师们的父母最初多是不能理解他们出家的——当时外界的环境与学修的条件又不是很好,在观念的差异、亲友的责难,舆论的影响等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能够坚持下来,除了对佛法有深深的体认,更是对宗旨的志慕与恭笃。
禅兴法师介绍说:最初家人是不知道自己出家的。后来也陆续写过一些信,回家探望过两次,父母的心情很难过、态度 也是反对的。基于对无限生命的考虑和信解,还是抉择了出家,而且坚信只要努力修行,下一生一定会更好。法师很忏悔当初没有以很好的方式表达,如果渐次沟通 会好一些。这么多年的出家之路走到今天,内心一直很踏实、很坚定,相信出家的功德也一定会利益父母。法师用了10年的时间完成了本硕博阶段的学业,但是相 信为后世而努力修行更加重要,所以毅然弃舍了现世的很多发展机会。
贤立法师是寺院的工程负责人,这么多年来一直为寺院的建设勤苦地奔忙、操劳着,无怨无悔地护持着大众。2007 年底盖锅炉房时,不慎从楼上摔了下来,伤势很严重。师父发短信说,得知此事,他“心如刀绞”……法师却为自己让师父担心,又耽误了工程而自责,蒙着被子嚎 啕大哭道:“对不起师父……”
经历了开刀手术,腿被打上钢板、钉子固定等一系列痛苦的过程。法师说自己躺在那里任人家摆布、割扎,是自己恶业的呈现,是杀生的业报……前后治疗、调养了近半年的时间。
问到贤启法师时,法师说:因为佛教徒认定有六道轮回,站在长远的无限生命的世界观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利益他们、 让他们不致堕落,必须尽全力去修行、承担……最终坚决地选择了出家的道路。当我们问道为什么会追随师父,法师说:“志同道合——有共同的志向、共同的理 想,就是帮助自己、帮助众生离开所有的痛苦、得到所有的快乐。”
法师对此颇有信心:“至少在我在所有接触的理论体系和历史经验当中,佛教理论体系是最全面的,而且经过很多的古圣先贤、高僧大德的实践,到最后也成功了,所以相信这是唯一值得信赖、追随的道路,在也找不出另外一条更为理想的道路了。”
法师们的回答,无形中深深的感染者自己,也似乎有很多共鸣——回想自己最初出家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2008 年初将要剃度时,问班导法师,是否可以将此事告诉父母,法师汇报了师父。师父说:只要自己道心坚定,就没问题。于是试着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母亲没有非常地 反对,父亲却是坚决反对,大哭大嚷的,还要来闹事。自己也很笃定地坚持,乃至不惜身命……结果第二天再打电话的时候,父母都同意了……后来也打过一些电 话,只是告诉父母,想儿子的时候就多念佛。这样他们开始接触、接受佛法,慢慢地产生了兴趣,并进一步地了解与学习佛法。真正地受益以后,父亲主动来寺院皈 依,并且戒掉烟酒,开始吃素……去年,父母又送弟弟来出家,并发心来寺里护持常住。
记得师父曾经说:无情是最大的慈悲。现在对此深有体会。
《孝经》中,曾子请问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所不同的,是佛门的孝,外相上看似无情,大逆不道,但却是真正的大孝——是超越的、长久的、无限的大孝。
如果仅限于生死中的安乐富足,父母自己也能得到,但是这一切无不是欺诳——看似安乐而实为苦性,最终无不欺骗众 生。虽然外现乐相,但并非真实安乐。如《大智度论》所说:“则知世间乐,皆从苦因缘生,亦能生苦果,诳人须臾,后苦无量。譬如美食杂毒,食虽香美,毒则害 人,世间乐亦如是。”
轮回中,即使获得转轮王乃至梵天的富贵圆满,一旦享受穷尽,还是会转成痛苦乃至堕落。一次次的满足之后,就是一次次的轮回。
如果生死之中有真正的快乐可言,那么佛就不会出世,也不会有那么多的菩萨、祖师用自己的生命去追求、探索究竟的解脱之道,我们亦不需来到这里出家修行了。所以,生死中的富贵并非真实的安乐。
佛法最弥足珍贵的价值,在于真正的和我执烦恼相违,并且依循这佛陀的教言,亲修实证,每一个众生都能够最终获得。
《诗经》中说:‘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心中充溢著爱敬的情怀,无论多么遥远。这片真诚的爱心永久藏在心里,终不会有忘怀的那一天。
愿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够康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