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以价换量不合逻辑


楼市自调控以来,由于观望所引起的成交大幅减少现象,在调控不放松情况下,这一僵持局面似乎还会维持。于是,建议者认为,要想打破僵局,唯有开发商主动降价。也就是降低房价,才能换来成交量的放大。但是,我以为,“以价换量”根本就不合逻辑。


所有文章或报道称:成交量腰斩,所以打破僵局只能指望“以价换量”了。初看上去似乎有点道理。因为这等事情在调控下时有发生。但如果进一步深究的话,我以为:“以价换量”根本就不合逻辑。

 

众所周知,在调控下发生开发商降价后,出现日光盘现象或千人抢房现象。都属个别现象。而且心里都装着房价上涨预期呢。例如:某地新开10个楼盘,其中3个降了10%,其它的只有97折或98折。如此情况下,10%自然会相对热销。但假如,10个楼盘同时都降10%,这个热销场面还会有吗?

 

而调控持续不放松,正逼其大多数开发商加入到降价行列,假如这一情况成立。那么无意中又告诉了人们,未来房价必降无疑。届时的人们,别说是降价10%后,会出现日光盘和抢房了。即使再扩大一点,我看也未必!


其次,从交易角度看,以降价形式换取成交量放大,不具长期性。股票投资都清楚,行情一旦下跌,缩量是第一的。当然,在下跌过程也有放量情况,但这也是建立在股票要上涨基础上的。那么,假如人们对房价上涨预期不再,谁还会在乎降价10%呢?即使降幅再多一点,15%吧。未必会有人心动。心思已放在了房价降30%或50%上面了。如此,在整过这一过程中,不是“以价换量”了,僵局更严重。所以,“以价换量”不合逻辑。

 

当然,还有一种“以价换量”方式,那就是房价上涨,一定会放量。由于不适时宜,所以不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