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资借数字技术加快电影业的发展
随着数字技术的粉墨登场,电影再也不是少数人独有的宠物了。数字技术催生数字电影,数字电影不仅避免出现胶片老化、退色,确保影片永远光亮如新,确保画面没有任何抖动和闪烁使观众再也看不到任何画面的划痕磨损现象;而且,数字电影节目的发行不再需要洗映大量的胶片,既节约发行成本又有利于环境保护;且有技术优势、发行优势和放映优势。
数字技术能演绎全新的5:1声道AC—3音响环绕的声音效果,极大地扩展电影声音的表现空间,使电影声音的感染力、震撼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从图像效果看,色彩更加鲜明、饱满,清晰度大大提高。同时,最大程度解决了电影制作和发行过程的损失问题,制作好的数字电影通过数字软盘进行发行或通过国际卫星发送到世界各地的影院放映,省去了费时费力的拷贝复制和运输过程,为电影艺术展开了创造翅膀的新天地,为电影时代的艺术家提供了飞速发展的新空间。
尽管电影的成功就像轮盘赌,但电影公司也要试着从充满不可控因素的行业中来寻找可控的方式,做一个谨慎的赌徒。中国电影市场连续六七年都超过了40%的增幅,从2010年起全年总票房收入就达到了100亿元人民币,让乐观的情绪电影界内外四处涌动,甚至已有预言声称:10年内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这一产业本身迅速扩容的同时,场外觊觎入场的资金早已数倍于场内。不过,跟那些运作成熟的产业比起来,一部电影的成功近乎于一个奇迹,或者说,是跟中彩票一般的小概率事件。
电影产品属于年产量很少的单宗大额产品,中国电影2010年票房收入过百亿,全年国产片产量共有526部。算上“院线一日游”的影片,2010年在院线上映影片数仅为200部,大部分资金拍出的电影连跟观众见面的机会都没有,从剧本到真正拍成,再到能够进入院线公映,每一道关口都像鬼门关。就算单部电影能够获得成功,也不意味着其出品公司就能持续经营。这个行业中很多公司甚至就是为了制作和发行一部电影而成立的,随后便失去了扩张的方向和动力。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涉足影视业的中国民营企业如潮水般前仆后继。大多数企业昙花一现,只有少数幸存了下来,能上市的华谊兄弟是为数不多的成功例子。一些与华谊兄弟同时期起步,资金实力更为雄厚的企业,或解散,或转行,彻底从业内蒸发。
电影业从诞生之初,就是一门引人注目的生意。没有任何一部电影不受商业因素的制约。一个完整的电影产业链包括:投资、策划生产制作、发行营销、院线放映、票房回收、后电影产品开发和电影衍生产品开发。电影市场环境特别严酷。2010年底贺岁档的三部大片,同时选择葛优担纲男主角的现象并非偶然。理由很简单,在竞争最激烈的档期,为了投资安全,制片方宁愿选择片酬更贵,但却有票房保障的导演和演员。由于缺乏版权保护,盗版横行,中国电影无法通过版权出让获利。
中国电影产业现行的分账规定,使制片企业承担了最大风险。按规定,制片、发行、院线三个环节的分账比例分别是:43%、7%、50%。制片方因此要承担融资、组建班底、拍摄、发行的全部风险。再加上题材限制,中国电影市场逐渐发展成一个由知名导演和知名演员垄断的寡头市场。有票房号召力的知名导演、知名演员,成为所有制片方争夺的稀缺资源。活跃的影视企业是经受住市场考验的本土强者。虽然在资源结构、核心能力上,各有不同,但却遵循着相似的商业规律:注重风险控制、把关剧本创作、提高影片质量、信奉“营销大于影片”的推广理念等。
在影视业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行业同样存在着一些可以摸索的规律。民营商业力量的介入,让讲究师徒传承、江湖气浓重的影视业变得更加规范。而民营资本在影视业要成功,“植入广告” 、借用自己的广告资源打响公司品牌和进行娴熟的技巧创新则是成功的三个法宝。总而言之,在这个充满不可控因素的行业中尽量来寻找可控的方式,探索一套赖以生存的商业模式,并由此成为电影业中成长速度最为迅猛的电影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