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精英的潜能与公共精神


社会精英的潜能与公共精神

06/12/2011

 

社会精英,通常是指社会上一些出类拔萃的人,其基本特征是:能独挡一面,有一定知识和很强的工作能力。赢得社会认可,是精英的标志;换言之,当精英为社会做出贡献并且为社会所认可,就成为了社会精英。

 

“精英”(elite)的概念可谓耳熟能详。中国号称“精英治国”,在中国,“精英阶层”已划分为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知识精英(或文化精英)三大“精英集团”,三者构成一个社会的精英。当下,无论是贫困群体、普通大众,还是经济精英、知识精英,都是政治精英掠夺的对象,但相互之间会基于共同的利益而结成联盟。

 

社会精英的存在,是客观的、现实的、必要的,对一个社会的发展必不可少。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政治精英、经济精英、知识精英、普通大众、贫困群体都属于稳定的社会群体。无论是哪一个国家、社会,还是哪一种行业,都有社会精英,也都需要社会精英。

 

美国非常明确地把培养高素质公民确立为教育目标。美国的大学所培养的是精神独立、创造力丰沛、善于沟通、有责任感和服务社会的热情的人,这些人能捍卫民主、能为国家创造持久的竞争力,引领着社会的健康发展。显然,具备这样素质的人,自然是社会精英。中国的厦门大学等高校,也把培养社会精英作为其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但是,精英并非贵族、并非高人一等,精英不是与草民、贫民区分、不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精英也不是总是做最好的、或总是做惊天动地的事,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并引领时代潮流的,同样是社会精英序列。实际上,美国社会“领袖才能”(leadership)之类的精英理念,是平等的精神,是对他人的爱和关怀,是友好,是谦卑,是体贴他人,是让别人信服,是对弱者的同情与关怀,是不畏强暴,是了解社会、了解底层,是志愿服务。

 

那么什么样的人能成为社会精英呢?加藤嘉一认为“精英”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素质。很有道理。第一,潜能,或者说能力。所谓潜能,包括基本素质、理解能力、知识面、独立思考力、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精神、沟通能力、语言水平等,是一个人能够主动判断形势、理解现状、积累知识与经验、寻找机会、调节自己、摸索可能性、改变现状等的能力。若非具备这些潜能,一个人很难成为社会精英。但通常这些能力,这些与“文凭”没有显著的因果关系,而与社会环境、自己的努力、教育导向有直接联系。第二,公共意识。社会精英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一个人为自己所在的、所生活的国家、社会做点事,且这些事除了对自己有意义和利益外,同时对整个社会、对他人也有意义和价值。美国大学的录取要综合考虑好几个方面:高中成绩、课外活动、义工服务、申请文章、老师推荐以及SAT 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即学术评定测试的“高考”成绩),其中课外活动和义工服务就是一位高中生对社会、对社区、对他人的有价值的贡献,这是其成为精英的基础。公共意识不是意识形态,不分国籍、不分民族、不分行业、不分性别,甚至不分年龄。不同的年龄阶段的人应该有不同具体类别的公共意识,至少所有成年人都应该有公共意识。

 

按照加藤嘉一的理解,社会精英是兼备上述“潜能”与“公共意识”的人,两者缺一不可。按照这两个标准,中国不缺人才,但缺乏真正的社会精英,所谓的“精英治国”,其实是某些人的意淫,就像一部分人对“中国模式”情有独钟一样。当今中国社会,“人才”也就是有本领或有本事的人很多,我们很多人都很努力、上进、积极、勤奋,但我们的社会缺乏具有良好公共意识的人,“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文化意识根深蒂固。更何况我们通常既缺乏能力又没有公共意识。“人才”和“精英”截然不同,精英之所以是精英,在于社会精英能超越其归属单位或没有归属单位而为社会付出,其贡献“过程是自己的,结果是社会的”。虽然社会精英的贡献不见得能产生立竿见影的结果,因为有些事情没法由一个人的力量去改变,但是,有潜能与公共意识的人不断为社会付出,一个社会就大有希望。

 

这样看来,高等教育如何使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能力和公共意识并将两方面结合起来运用于社会,才是大学教育工作者和高校领导以及教育主管当局需要真正思考的大问题。我们的许多优秀学生,或者很有能力但缺乏公共意识,或者两方面都缺失。很多人,包括作为大学教师的我们自己,在很多情况下只是为自己着想,只考虑能赚多少钱,能确保多大地位,为未来走向有多大好处。这些意识本也很纯然,无可厚非,但社会精英不仅如此,还要会替社会思考,尽力去把自己的事业、思想与社会的动态、发展结合在一起,追求共同的发展。

 

我们的大学生该怎么做呢?看来先要进行自我精英式的定位。按照能力和公共意识的双备要求,未来你是不是社会精英,在于你对社会、对你周围的人有没有感召力。美国大学是培养精英的摇篮,但美国的精英文化和培养精英的方式,却是一种平等的传统,也即,不管你出生于什么家门,作为一个人,你和任何一个其他人都是平等的,这不仅体现在法律上,也体现在一人一票的政治权利上。所以,薛涌(2007)说,你是不是精英,不在于你有多么高贵的嗜好,而在于你对周围的人有没有感召力;换言之,我们是不是精英,不在于我们是否出身权势或富贵,也不在于你自己有多么高贵,而在于你对周围那些和你享受平等权利的人有没有感召力,人家愿不愿意跟随你。不管将来做哪一行,这种能和普通社会大众沟通的“人气”或感召力是社会认可你是社会精英的前提。

 

怎么对别人形成感召力进而把你推举为领袖(精英是领袖)呢?高贵的出生和炙手可热的权势固然有助于此,但社会精英的根基却在普通民众中。因此,首先,要塑造、锻造你的能力;其次,要对被你周围的人们有深刻的理解和真诚的关心,要有基督的爱;再次,还要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