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儿时(上世纪八十年代),每到冬天农闲时节,农民伯伯就会将塘泥甩上来作为农田的肥料,沟渠则隔三差五地进行修整,那时的池塘比较深、塘水比较清,沟渠也比较深、比较规则。在给农田放水时,时常可以看见沟渠里成群游动的鱼儿,这时,我们用抄网就能抄到鱼儿;若是农田水放好了,我们就将沟渠两头做坝,排干沟里的水,就能逮到数量可观的野鱼,当然回家之后可以美餐一顿了。就算在农田插秧或打秧草,有时也可逮到几条鱼。每当农田保不住水,我们就会到田埂四周去找黄鳝洞,可以从黄鳝洞中钓到黄鳝,那时不乏挑着鳝笼下黄鳝的。春天的夜晚,约上伙伴打着电筒去秧田里抓黄鳝,只要用电筒灯照着黄鳝的眼睛,鳝鱼就一动不动,用两只手指夹住鳝鱼颈部,就很轻松地抓住鳝鱼了。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用上了化肥、农药,塘泥没人再甩了,池塘变浅了,化肥、农药对鱼类具有很强的杀伤力,自化肥、农药使用之后,鱼儿(包括黄鳝、泥鳅)就逐渐少了起来。
上世纪九十年代,城市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农村生产力也得到空前发展,拖拉机、收割机进驻农村,耕作几千年的牛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转移城市。转移的青年人是进城务工人员的主力,留守农村的则大多为年老体弱以及妇女儿童。农村的水利设施逐渐无人问津,这对水生生物来说是个灾难。现在再步入乡间,随处可见四周杂草丛生、淤泥堆积的河流,沟渠亦不例外。冬天不时看到断流的河流。如此,叫水生生物如何生活?再想看到河流、池塘和沟渠流动的鱼儿,已是难事。
城市的扩张、人口的增长、工业化以及生活污水所造成的污染,特别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水利工程的改扩建等,加快了水生生物物种的灭绝速度。酷捕滥捞,以及电、炸、毒鱼等非法作业,更是将人类推向孤独的绝境。
正是看到了环境的脆弱性,科学发展才走上了历史的舞台。为了保护水生生物的多样性,不吃子孙饭,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从此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翻开了新的一页。
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分两大块:一是保护水生生物资源,二是养护(增殖)水生生物资源。
保护水生生物资源。一是要加强《渔业法》、《渔业捕捞许可管理规定》、《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等法律法规的宣传,使公民知法、懂法、守法,以法保护自身权益,并监督法律的实施。二是要积极参与到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中去。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第八个中央一号文件)规定,未来10年中央将投资4万亿元用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部门,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一契机,主动参与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中去,从保护水生生物资源的角度出发,多与水利部门勾通,多为水利部门提出“水利建设与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相兼顾的意见或建议。三是要落实禁渔区、禁渔期制度,使水生生物资源得以休生养息。要将每年水生生物繁殖的旺季即4月至7月设置为禁渔期。四是要控制捕捞强度。根据捕捞量低于渔业资源增殖量的原则,确定渔业资源的总可捕捞量,并且该指标制定之后,就不得再突破。五是要合理使用水生生物资源,禁止使用小于最小网目尺寸的网具进行捕捞,捕捞的渔获物中幼鱼不得超过规定的比例。六是要依法行政,严厉打击电、炸、毒鱼等破坏水域生态环境和水生生物资源的行为,依法打击非法经营利用水生野生动植物的行为,严格规范水生野生动植物进出口贸易活动。
养护(增殖)水生生物资源。一是要积极争取各级领导对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广泛宣传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的重大意义,争取各级领导对这项的重视与支持。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需要协调土地问题,需要解决资金问题等等,这项工作只有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才能顺利推进。二是要实施增殖放流。由于河流的失修加上农民常年的酷捕滥捞,水生生物资源特别是水产物种快速减少或灭绝。为了扭转水生生物物种快速减少或灭绝的局面,水生生物资源养护部门应在每年的五、六月份根据水生生物濒危程度进行放流增殖。增殖放流资金需纳入政府预算。用于增殖的物种,最好是本地繁殖的,若本地资源不足,也可到附近地区引进,切忌从国外引进,以防外来物种入侵,破坏本地的生态平衡。三是要建立水生生物资源自然保护区。现在,野生的水生生物物种渐少,很多水生生物品种种质资源退化,所以,设立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迫在眉睫。对于濒危的物种还要实施救护。四是要严格外来物种的引进。以前,我们看到某一物种某一方面的价值而认可它,而引进它,到后来才发现,引进的物种其危害也不可小视。例如,我国曾经引进的水葫芦,日后成为一大害。因此,我们要严格外来物种的引进管理,对于特别需要引进的物种,在引进之前,要对其进行生态安全风险评价和检疫鉴定,防范和治理外来物种对水域生态造成的危害。五是对于误捕、受伤、搁浅、罚没的水生野生动物要及时进行救治、暂养和放生。
善待人类的“朋友”——野生生物,人人有责。善待、养护水生生物,可以促进水生生物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人类也不会感到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