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游记(三)婺源采风(上篇)
到达九江的第三天,又是一个晴朗天气,我们随旅游团去婺源游览。
当初之所以决定到江西旅游,一个主要的因素是老伴儿想看看婺源的油菜花。于是,我们在家中上网看了一下。有网友留言说,今春气温偏低,婺源的油菜花开得较晚,估计四月底甚至五月初都能观赏到。由于偏信网络,我们就仓促地定下了行程。
一直到此行的第二天,在庐山吃午饭,几位东北游客说,他们刚从婺源归来,油菜花早就没有了。我们一听,心里凉了半截,老伴儿挺别扭。我连忙劝慰她说,你看,我们花钱出来玩儿,就是图个开心、快乐。我们赶上这几天的天气都挺好,万里晴空、阳光明媚的,说明我们运气很好,应该高兴才是!如果前些天来,油菜花是看到了,但是那几天这里常有雨,赶上三天都下雨,去哪儿玩儿都不方便,那不堵心吗?再者,油菜花谢了,别的花刚刚开,前些天来还看不到呢!听我这么一说,当时老伴儿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我的心里也好受了一些。
九江到婺源,坐汽车需要三个小时行程。今天又换了一个男导游。据他在车上介绍,去婺源看油菜花,只能在每年的三月下旬到四月十三日之间,而且花色一天一个变化,现在已是四月下旬,肯定是看不到了。这时我想,自己真是疏忽了,其实很简单,只要从百度上查一下油菜花的花期就能搞清的事,我们却轻信了网上留言,说不定那还是旅行社做宣传的托儿呢!好了,不想它了!我们不看油菜花,看明清民居也很好。
早就听说,婺源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但是对它的了解却是十分有限。据导游讲,婺源位于皖、浙、赣三省交界处,原属于安徽省,是古徽州六县之一。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红军在此闹革命。国民党政府在江西“剿共”,为了便于军事上统一指挥,便将婺源划归江西省管辖了。如果说婺源景色优美,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它保留了许多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上。
上午十点多钟,我们到达了婺源的第一个景点。
李坑
李坑是一个群山环抱中“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村落。导游说,当地人把村中的小溪叫做“坑”,村民又大多姓李,所以这里就叫李坑了。
村外池塘边是一座不大的木制廊桥。
廊桥后边有一座石牌坊。
导游讲,这是一座文昌阁。时间关系,我们没有进去参观。其实,全国许多地方建有文昌阁,祭祀文昌帝君,既印证了当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意识,也表明了当地文风鼎盛。婺源是千年古县,自然也不例外。
第一眼见到的徽派建筑,白墙黛瓦、马头墙。
村口有两棵樟树,但是围的游人很多,无法拍照,我们顺着这条小溪向村里走去。
人类要生存就离不开水,现在全球性缺水,已经让我们有危机感了。古人当初临水而居,顺其自然,渐成村落。
民居宅院傍水而建,依山而立。
徽州三雕是指具有徽派风格的砖雕、石雕、木雕,源于宋代,至明清而达极盛。这里是李坑明代官宦人家的宅邸,徽州三雕的风采可见一斑。
这条主要的街道,商业气味比较浓了。
古朴的申明亭,当初村民们遇到大事小情说理调解的地方。
登上路边的小茶楼,楼下参差错落的粉墙黛瓦、溪水贯通的街巷、纵横交错的青石板道 、古朴别致的溪桥尽收眼底。
离开村中的主干道,两边的街巷如世外桃源,给人宁静、安逸的感觉。
巷内的小茶馆。
当年的戏楼上下曾上演过多少人间悲喜剧?
溪边的长亭中,几位美术学院的年轻学子,正在专心致志地写生作画。
据说,婺源这个地方山多田少,有“山地八分半,一分是农田,剩下半分做宅院”的说法。在漫长的封建农耕社会中,人多地少,农民只能受穷。于是,这里的男孩长到十三岁,大多背井离乡,出外谋生。一些人在外经商赚了钱,或是读书做了官,回家乡第一件事就是盖房子,而且建筑非常考究,像前面看到的“大夫第”就是一例。
另外,这里的徽派民居还有一个特点,即凡是老房子,临街的外墙没有窗户,院内全靠天井采光。当时壮年男人常年在外经商谋生,家中多为妇女、老人和孩子,外墙不设窗户是为了防盗贼的需要。至于外墙有窗户的,一定不是老房子了。
恬静的角落。
斑驳陆离的老房子与崭新的摩托车,构成很强的时代反差。
午间的阳光静静地洒在古巷间的青石板路上。
月亮湾
午餐后,大约下午两点十五分,在去晓起村途中,来到路旁江边(可能是乐安江)的一个小景点,叫做月亮湾。导游给大家十分钟时间,我也下车拍了几张照片。
这里的月亮湾,是犹如月牙般的一个江心小岛,把江面一分为二,幽静中透着秀美。
江对岸的蓝天、白云、远山、民居、农田、原野,恰如一幅清秀的山水画卷,不禁让我想起元代黄公望不朽名作《富春山居图》的意境。其实,这里距离黄子久五十岁后告别仕途、依山傍水而居、潜心作画的富春江边,不过一百多公里。记得数年前,我乘车从杭州前往千岛湖,途中沿着富春江一路逶迤前行,当时映入眼帘的秀丽景色,与此时此景颇为相似。
晓起村
下午两点五十分,我们来到了晓起村。
据说,唐代战乱时,黄山脚下歙县的汪万武逃乱至此,时逢破晓,便将落脚处取名晓起,以勉励后人珍惜光阴。
晓起村是个依山而建的古朴村落,村前是一条幽静的小河。
在宁静、曲折的街巷里,坐落着古朴典雅的明清民居。这是一个大户人家门楣上的精美砖雕,展现着房屋主人的尊贵身份。
古巷内的一家木雕商店。有趣的是,店内墙壁上赫然留存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革”时期“四个念念不忘”的政治标语以及毛泽东的一段著名语录。毛主席的大幅彩色照片挂在里面的墙上。据说,这里曾是“文革”时期村里大队部开村民大会的地方。此情此景也勾起我对那个时代的回忆。
“客人里边请!”这张照片拍得非常巧。我的本意是拍一张空无一人的小巷,就在我按下快门的同时,一位开办农家院的大娘刚刚跨出门槛,看看是否有游客到来。
双井印月。这是开凿于唐末宋初的千年古井。井分大小两口,大井饮用,小井洗涤,古人的卫生意识令人赞叹。
老房子、新房子,哪个更结实?
遮天蔽地古樟树。婺源盛产的樟树,在这里随处可见。
我在树下留个影。
登上村后的小山,俯瞰天人合一的晓起村。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 把这首古诗放在这里,与晓起村道别吧!
江湾
将近下午四点,我们来到江湾游览。
与前两个古村落景点不同,始建于隋末唐初的江湾是个颇有气派的千年古镇。清代著名经学家、音韵学家江永,就是江湾人。导游说,这里也是江泽民的祖籍地。
由于历史悠久、文风鼎盛,婺源是个历代名人辈出的地方。除了江湾的两位名人,南宋名臣、诗人朱弁与中国最早的杰出铁道工程专家詹天佑,都是婺源人。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的祖籍也是婺源。
木雕精美的古戏楼。楼前廊柱上有两幅对联,中间的一幅写道“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观人,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横批“歌舞升平”。至今,南方的许多村镇保留着这种古戏楼,是城里剧团下乡演出、村民娱乐的好地方。从戏楼的装饰构造上,也能看出当地文化底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肖江宗祠。据说,唐代朝廷中的一位肖姓大将军受到奸臣诬陷、迫害,隐姓埋名,举家逃难至此定居,并且在过长江时指江为姓,即是此地江姓的来历。
街边茶叶店铺,一位村妇正在用电炒锅炒茶叶。据说,婺源绿茶以“颜色碧而天然,回味香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著称,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1915年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35年被美国《茶叶全书》赞为“中国绿茶品质的最优者”。国内素有“祁红婺绿”之说。
整洁、优美、恬静,是江湾留给我的整体印象。我和老伴儿在街边的农贸市场里买的黄瓜,用来解渴;在小超市里买了几个生鸡蛋,准备回旅店煮着吃。无论是卖瓜的农妇、小超市的售货员,还是路边冷食店的小老板,我们接触到的江湾人,待人都很热情、和蔼、友善。
当晚,我们住宿在婺源县城一家旅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