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营销没有缺陷


  2008年下班年以来,在一家纯会议营销的公司,我留意到会销一致命的缺陷————应邀参会和购买的人群大部分是70往上的老人。并对其购买人群进行分析后,每个人都在同时服用多种保健品。换而言之,说明这部分人是别家老顾客。

  当时所在公司操作模式非常粗狂,一天电话邀约,一天上门拜访,再一天就是会议销售,三天一个销售周期是个常态,月底甚至是两天一销售。但唯独会议现场这块做的相当精细,从会议场地选择,到主持专家会务队伍的高要求,从现场灯光音响的控制到会场座椅板凳的摆放,甚至员工与主持和主讲专家之间掌声的配合等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讲究。以至我好长一段时间,在别家公司看到的会议,我戏称之为四人麻将会。说它模式粗犷,也是跟后面的经历有关系。短打销售方式,几乎没什么售后,其实售前的一些必要酝酿几乎也是不存在的。为什么呢?小范围里,有售前铺垫这一块,但这必须是一线市场人员的自身功力做保障。他能确保在短短一次电话接触再加上一次登门拜访的机会这个时间段里,了解到顾客需求并把有关销售的一切切入到顾客购买欲望里。其实那种短打销售模式,营销核心观就是“大浪淘沙,只找此时此刻迫切有保健行动的目标人群”。通过众多市场人员对当地大批量目标人群进行类似“我们某日在某地有个保健品销售会,你要来购买吗?有优惠,有专家”邀请,选择了一部分真实有保健行动的客户来参会,再通过会议来实现销售。

  这种快销的会议方式其核心指导思想是:目标群体是无限的,每年都有数万计的人步入老年中老年大军,保健需求的人群只会越来远多。以一城市50万的常住人口计算,老龄化2个点,就是10万老人。就算每个老年家庭都是完整的,算下来就5万个目标点。一个月9场活动计算,每场次100对夫妇200人计算,一个月消耗客户资源为900对,一年下来也就10000个。就单现存的目标群体来说就够用上10年,而十年中会有多少加入这个群体?一场活动以最后1个点回款率来说,就是10单,每单以5000元算就五万,一个月就是45万。足够一个公司生存和盈利了。

  但我所看见的是,我们所成交的客户没有后来的大军。目标人群在增多,保健范围也在年轻化,但我们没有后续的“接班人”。

  我所看的缺陷是否仅在快打的销售方式里出现?  2009年9月, 我带着对这样的疑惑走进了一家以体验店为主的营销公司。让我感到不安的是,本质情形是一样的。可能唯一区别只是体验为主的营销方式他们客户忠诚度高,跟公司走的近而已。

  是什么导致这一现象?那些保健后备军又流向了哪里?

  导致后续大军没有加入进来。还是我以前说的那样,会议营销的“会议”已经失去了本来的面目。原因是市场操盘守们“一切一销售为向导,一切服务于销售“指导思想,再加上企业公司以及个人的急功近利,不良竞争等造成今天的会议扮演了销售最后无所不能的推手,而不是一个传到、授业、解惑的师者。会议应该干什么?应该是把人召集起来,告诉他们健康重要性,并教会他们如何获得健康以及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保健方式或产品。是一个教育者的身份在做会议,而不是一个销售人。而今天会议在怎么”教唆”?夸大产品效果,渲染让利实惠,搬出超值赠送~~~~~~~~极力地改变购买者的购买动机。

  一句话,我们的会议帮助的是我们企业公司自己。是确保把我们的产品流通到对的人手上,真正需要它的人手上。

  会议本身没有错,错的是会议内容。 因为会议的空大虚,会议就是销售,对会议嗤之以鼻的老一辈;因为自身高学识和掌握丰富知识获取渠道的“接班人”,对会议的视而不见;我们要怎么做?我们要做的是要把会议营销当作一个系统来做,会议只是里面的一个环节。或用来作为之间交流,或用来作为相互学习,或用来作为品牌提升,或用来作为自身改进~~~~~~~~

  我们没必要惊慌我们的准大军流向了哪里。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原因就好。我坚信会议营销的模式只会越来越合乎现在的消费市场,因为它能及时解决消费者的购买疑虑,切实让消费者明明白白的消费,准确直观地传递市场效果,即时的提升品牌,及时得到市场反馈~~~~~~~~~不仅把会议当作营销的手段,也当作我们企业形象的广告平台、公司生产方向的指路人。

  会议营销没有缺陷,有缺陷的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