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数学课才是自己理想的课?


什么样的数学课才是自己理想的课?

 

---继续教育远程培训作业

 

 范县小学数学班   于士超

 

什么样的数学课才是自己理想的课?有人认为:教师能够把事先备课的内容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有的是自己表达,有的通过学生,课堂完美,无暇疵,给人一种完整的感觉,这才是一节好课。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这样的课不一定是好课,虽说完美无漏洞,但只是教师在演,学生从其量是观众,只有教师是导演,让学生尽情的展现,哪怕是败笔,有瑕疵,不完美,甚至没完成事先准备好的教学程序,也不应否定其不是一节好课。

一、要用新课程理念来武装自己

教学思想决定教师的教学行为,如果教师认为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考个高分数,那就必定对优秀生感兴趣,而对“学困生”就会不停地怨声载道,如果教师认为我们的课堂自古以来都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所选的方法很可能是满堂灌、注入式。原则上,教学中要求我们突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然而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的特点很大区别地处理这对矛盾。这样,我们的教学模式就不会是呆板和不变的程式了。在堂课教学中,学生占有主体地位,而教师的功夫应该化在“导”字上。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主要靠自己,任何人都代替不了;要培养学生会学习、会思考,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信任学生、喜欢学生、尊重学生,培养学生自信、自立的能力。所以一堂好课必须看它采用的模式或方法是否真正适合其教学内容和任务的特点,恰到好处地调动了学生主体和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激发情感,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氛围;2.培养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发展的动机;3.主动参与,提供自主发展的机会;4.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发展的质量。

二、要处理好教材与学生实际的关系

教师要上好课,就必须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组织教材、处理教材,处理好教材与学生实际的关系。

1、教师通过对课本的学习、对参考资料的学习,正确把握教学目标。充分理解教材编写专家的“编写意图”,哪些属于了解的,哪些是让学生理解的,哪些知识学生必须掌握的,那些问题是可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等等,心中必须明确。要避免这些模糊的模糊认识:只看课本,不看参考;只看内容,不想意图;只按课本表面内容处理教材,不去分析这些内容的知识结构和不同层次的要求,只站在师者的位置上考虑问题,不去分析学生的基础水平等等。

2、课堂教学要顾及两个全面。一是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既要重视“双基”,还要重视能力培养;二是在学生方面,既要有心培养优秀学生,也要照顾到学困生的学习,因材施教,分层要求。

3、正确把握教学难点。课前要弄清楚“为什么学生会感到困难?”“难在哪里?”我应如何解决,怎样引导,如何由浅入深,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为主导思想去搭建问题的平台。

4、教学程序要精心安排。教师不能把教材原封不动地搬到课堂上,而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基础、教学的条件等,合理地调整和补充内容,重新组织,科学地安排教学程序。

三、选择适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认知基础和能力发展要求,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因此选择适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

1、选择的教学方法要符合教改方向。一是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二是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四是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选择的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我们不能盲目照搬,而要根据教学的具体任务来选择。如,如果是为了让学生获得一些新知识,那就选择“讲授法、发现法”比较合适;如果以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为主的话,那就选择“练习法、讨论法”;如果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那就选择“自学辅导法、导学法”;如果以学生对一种现象、概念获得感性认识为主的话,那就要选择“演示法、谈话法、参观法”;如果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那就采用“发现法、尝试法、讨论法”,等等。然而,教师能否选择到符合学生的、功能多样的教学方法,首先自身要精通某种教学方法的基本作用和具体操作过程。平时对有关的教学方法要认真学习,细致研究,做到灵活运用。我们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因教材而异、学生而异、教师而异、条件而异。”一句话:“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四、应引领学生学习生活中有价值的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言:源于生活的教育是最无痕的教育。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教师上课前应充分地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重视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富有情趣的、学生熟知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情境,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桥梁,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理解数学,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教师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还可将情感与态度融于知识与技能之中,学生是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感到自然亲切,就能立刻融于课堂活动之中。学生为兴趣所吸引,无法不主动参与。

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使数学更贴近生活,才能使学生学得主动。数学老师应充分领会新课标的精神,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不是在“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而是在“做数学”。

五、培养学生能力的本领

学生的后续发展有没有潜力,与他所拥有的学习能力是极为相关的,而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他的学习品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让学生长大后能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有贡献的生产劳动者。而一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还取决于这个人有没有一种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如果学生一旦离开了学校就无法学习或者没有一种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的话,那么我们的教学在这个人的身上还不能算是成功的。因此,在校期间培养学生“会学”要比培养学生“学会”更为重要。

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构建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素质教育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现代教育更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只有通过他们之间的相互配合,合作交流,才能取得相应的教学效果,才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树立教师威信,桃李满天下。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成长影响之大是无可厚非的。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巨大热情。学校中的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的维持下进行的,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结果,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使教师能够满腔热情、专心致志地把每一堂课上好,学生也会对这位教师所授的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对教师敞开心扉,互说心里话,教师会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反之,紧张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对教师的教育产生戒备和抵触心理,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造成学生的封闭心理或逆反心理,找不到成功的阳光,使教和学的关系难以协调,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堂好的数学课能让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的思想方法得到较好的训练,相关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思维水平及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教学目标得到全面的落实。学生探索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较大的提高,自信心得到一定的增强,继续学习的潜能应得到有效的开发。

一节课上得好不好,归根到底应该由学生来评价。应把学生的反应当作评价的重要砝码,这样才能给教师以相对广阔的个性展示空间。学生认为爱听或不听会后悔的课就是好课。这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教师讲课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引起兴趣,学生爱听。另一方面教师讲得的课注重实际应用,紧扣考纲,学生感到听了就会考好。

一节好的数学课不一定非得有固定的模式,但评价的宗旨应该永恒,那就是: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学到了多少?学生有多少启迪?学生有多少创新?学生有多少后续发展等等,让我们在工作中一同去探索,共同的分享探索后的快乐。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