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与体制的较量——读陈应松《一个人的遭遇》(李云雷)


李云雷文原载《北京文学》第3期。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e5e0cd0100qwl7.html

  “一个人与体制的较量

   ——读陈应松的《一个人的遭遇》

 

李云雷

    陈应松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向我们揭示了当前乡村中出现的新经验,并在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成就。我想,这首先得益于陈应松在家乡荆州一年的挂职生活,这让他可以更深入地认识与理解当前社会的变化,并对各阶层尤其是农民的生活与心理有细致的把握,其次得益于他在艺术上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探索,这让他将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加以艺术化,从而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一个人的遭遇》与肖洛霍夫的一篇名作同名,显示了陈应松的抱负,但或许更重要的是,两篇小说同样着重的是一个人,也即从个人或人道主义的角度出发,展开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作为解冻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反思了斯大林时期所造成的伤痕,从回顾历史中找到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充满了沧桑之感。陈应松的《一个人的遭遇》所反思的,则是现实生活中的伤痕,小说写的是主人公刁有福上访的历程,通过他屡次上访所遭遇到的事情,欺骗,诱惑,分化,劳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及其挣扎,小说涉及到的一个尖锐问题就是信任问题,即底层人对基层政府能否维护社会正义与公平的置疑,小说通过刁有福的遭遇及其心路历程的描述,向我们揭示了这一问题及其面临的困境。

小说中的刁有福,最初是因为家庭纠纷去派出所、法院、信访局告状,但是司法机关的推诿与冷漠伤透了他的心,这不仅是一个利益集团,而且是一个冷漠的利益集团。走到哪儿都是一张冷脸,你要老百姓心气能顺的?家庭纠纷没有解决,但在与信访局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了解到他作为水牛哞哞酒厂的正式职工,在厂子改制后,按政策应该得到安置,但是下面没有执行,他于是和其他下岗职工联系,并被推举为职工代表,开始上访,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他遭遇到了种种挫折,但他一直不屈,直到被以妨碍公务罪判刑两年半,他出狱后,当时拥护他的下岗职工也疏远了他,他继续上访,但被他们市驻京办的人殴打,虽然信访局治好了他的伤,但他自己也绝望了,只好回到村里贷款养猪搞酒坊,最后放弃了上访的念头。

    在小说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人与一个体制的较量,安置下岗职工本来是国家政策,但基层政府不执行,并想尽种种办法阻止刁有福等人的上访,刁有福的上访是有理有据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实现,他倔强地一次次走上上访之路,是因为相信他们的问题能够通过这样的形式得到解决,但是现实所给予他的却是一次次失望,直到他最后彻底放弃了上访的念头。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也是一个他对上访,对能够得到公平对待逐渐失望的过程,是一种置疑与不信任情绪逐渐弥漫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意味着他对政府、司法、信访等部门已经完全失去了信任,甚至是处于对立乃至对抗的位置。如果是一个人失去了这种信任,或许并不可怕,但刁有福所代表的是几百下岗工人,与他们相比,刁有福或许是最顽强地相信可以通过上访解决问题的,所以他的失望与不信任,也代表着这些下岗工人的不信任情绪。如果仅仅是这些工人失望,或许也并不可怕,但如果我们联系到近年来不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就可以知道,这种不信任情绪是我们当前社会最为严重的危机之一。我们只有正面应对这一危机,重新建立起民众与政府的互信机制,并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才有可能建设成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一个人的遭遇》通过对刁有福上访历程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这种情绪是如何酿成的,让我们反思社会结构中所存在的隔阂与障碍。小说直面当前社会中的重大问题,通过一个人的遭遇,具体而微地展现了他在这一过程中所承受的压力、屈辱直至最后的刑罚,让人看到一个人在当前的社会结构中是多么无力,而他最后的放弃,既是对现状的一种无奈认同,同时也是一种有力的批判。在艺术上,小说平实自然,与陈应松神农架系列的瑰丽神秘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小说也不注重故事,而注重对人物命运的把握,在具体生活场景的写实中,展现了社会中少为人知的一个侧面。

    当前的中国社会处于剧烈的变化之中,一个作家只有置身于这一变化的过程中,才能发现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与新经验,才能不断地有自己新的观察、思考,并进而将之艺术化,写成文学作品。这就需要一个作家与社会的变化保持密切的联系,我们可以看到,在当前的不少作家那里,或者是关在书斋里两耳不闻天下事,沉浸在虚幻的想像中,与中国的社会现实颇为隔膜,或者是问题意识较为陈旧,仍然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思维模式之中,对社会发展的新变化缺乏了解与认识,因而只能写出在思想意识上较为陈旧或僵化的作品。而陈应松与这两类作家不同,他始终与社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观察着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并以文学的方式做出自己的思考与回应。这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他曾先后到神农架、荆州两地挂职去体验生活。体验生活,作为作家与社会联系的一种方式,可以让作家走出个人生活的范围,深入到不同阶层尤其是底层生活的内部,对社会的变动及其在不同阶层心灵上所引起的波折,有一个更加具体、生动、形象的理解与把握,有助于作家观察与理解社会的整体,也有助于他们写出更加生动形象的作品。

    “体验生活是重要的,但仅有生活也是不够的,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能否在生活中发现新的经验与新的问题,能否将这些加以艺术化,则是同样或者更加重要的。在艺术上,陈应松的艺术表现方式颇为丰富,小说的艺术风格也有较大的差异,这可以使他根据不同题材的需要,以适合的方式加以表达,而在这样的差异中也有相对的统一,那就是陈应松始终关注社会现实的变化及其对底层民众的影响,他的小说虽然具体的题材不同,但都从不同方向指向这一核心问题,并以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我们可以看到,陈应松努力的方向在于两个方面:在深入生活中发现新的问题与新的经验,关注底层民众的命运与心灵;在艺术上不断探索,执著追求,不断开拓新的可能性。我想,这是陈应松的小说在文学界引起广泛关注的原因,也是他的创作所给予我们的启示。

                                              (原载《北京文学》201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