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长者的创新能力和一座城市的文化自觉
――写在《茶花女》厦门首演之后
王 琰
歌剧《茶花女》4月23日在厦门首演。这出改编自法国作家小仲马同名小说与话剧的歌剧,1853年上演以来,在歌剧舞台常演不衰。 百年后译成中文版在新中国上演。一个半世纪后搬上了厦门的舞台。这是厦门,也是福建第一次演出全本西方歌剧。
首演十分成功。全剧明白易懂:郑小瑛老师对已经演出200余场的中文版《茶花女》唱词又一次作了精心修改,与乐曲更加合辙押韵,符合中国听众的欣赏口味。演员明星生辉:饰演“茶花女”维奥列塔的是中央歌剧院的当红女高音歌唱家阮余群,饰演男主角阿弗莱多的是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的青年教师郭伟,饰演阿弗莱多父亲的老阿芒是中国武警文工团的男中音歌唱家孙砾。阮余群和孙砾都是获得过文华大奖的福建籍青年歌唱家,阮余群将情节跌宕的三幕大戏一气唱下来,情感变化拿捏得当,尽显明星风采;孙砾成功地再现了一个有着老派观念和善良心地的长者形象,浑厚的中音是我之所爱;郭伟没他们出名,却也有不俗表现,一曲《饮酒歌》唱得宏亮悠扬。福建籍歌唱家的加盟赋予首演鲜明的地域色彩。 乐队演奏精彩:层次分明,轻重相宜,茶花女的爱情主题演绎得哀婉凄美、荡气回肠。布景服装道具精美华丽,再现了十九世纪巴黎上流社会社交生活的奢华场景……作为综合性舞台艺术的歌剧,它的几个基本要素得到近乎完美的表现,组成了一台艺术精品。当然,以挑剔的目光来审视,也可找出不足。比如来自厦门爱乐合唱团的业余歌唱家们虽有出色表现,特别是饰演侯爵的企业家已有相当的专业水准,但尚感整体的声场不够宏大;舞蹈欢快热烈,但在逼窄的舞台上有些儿展不开手脚;演出场所在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的“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音乐厅,没有歌剧演出的硬件设施,幕间换场时间较长,这正好被郑老师用来解说剧情,有一幕换场太久,郑老师又“加演”了一段“欣赏歌剧如何鼓掌”。
演出结束后,看着从指挥席走上舞台的郑老师率领演职员一遍遍谢幕,一次次把鲜花送给大家,我心中不由得一再赞叹这位年逾80的长者所焕发出来的巨大创造力。没有合适的歌剧院,没有属于本团的主要演员,没有舞美灯光服装化妆专业人员,没有布景服装道具,没有……,面对这一道道难关,就是专业的歌剧院排演一出《茶花女》也非易事,而我们这位“80后”大师却做到了,而且一出手就那么漂亮,怎不叫人啧啧称奇。郑老师的创新活力和创造能力实在了得,真是给她点儿阳光,就能灿烂辉煌,给她点儿雨露,就能茁壮生长啊!
歌剧是以声乐艺术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综合舞台艺术,被誉为舞台艺术的最高形式。具有创作演出大型歌剧的艺术生产能力,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骄傲。厦门是有理由骄傲的,近十几年来,创作演出了多部歌剧,如《阿美姑娘》、《走南洋》等,《茶花女》的演出又一次说明,厦门蕴藏着不可忽视的歌剧生产能力,这是十分珍贵的文化生产力,是厦门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花女》演出之后,有朋友担心,这样一出戏,主角和舞美化妆是外请的,服装道具是外借的,这能算我们自己的戏吗?这种担心在计划经济时代不无道理,那时候,我们每个人身上都鲜明地盖着“单位”的公章,但在改革开放、人才流动、资源组合形式多样化的今天,不仅不是问题,而且还是一种新的做法和趋势,因为这种做法有利于扩大艺术生产能力,有利于充分发挥高端人才的作用,有利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就看你有没有本事请来、借来、拿来。
还有朋友不解,为什么是工学院?问号后面好像还有问号。我想,民营企业家兴办的厦门工学院成立“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并演出《茶花女》,恰好印证了厦门这座城市的文化自觉。社会各界都重视文化事业的建设发展,都来兴办文化事业,不仅嘴上说,而且动手做,拿出真金白银;不仅政府出钱,企业也出钱,尤其是民营企业纷纷出钱;舞台上活跃的,既有国有院团、也有民办院团,特别难能可贵的是有坚持以高雅艺术为取向的民办院团;国有院团拿文华奖,民营院团也拿金钟奖,皆有出色表现;就说这次《茶花女》舞台上的那些演员,除了两位主角是职业演员,其他的有教师,有公务员,有企业家……,从政府到民间、从专业人员到各行各业的市民都来建设文化事业,这一切清楚明白地展示着厦门城市文化自觉的程度、范围,及其产生的效果。这是建设一座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所不可或缺的极其珍贵的精神和资源,要大力弘扬、大力扩展,以激励更多的社会力量、民间团体和市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推广高雅艺术,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
那天去厦门工学院看演出,驱车50多分钟还走错了路。坐在舒适的观众席上却不免为拥挤的舞台捏一把汗。一位公务员朋友现身舞台扮演了“群众甲”,中场休息时我打趣他怎么没弄个男爵侯爵干干,他开心地说实力不够。郑老师则高兴地告诉大家,首演之后将于5月移师老市区的厦门艺术剧院公演……,瞧,这就是厦门,春风和煦,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