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扩内需来拓展防通胀政策空间


  近期,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扩大内需的重视程度空前。一是胡锦涛主席4月15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会上表示,未来五年中国将着力实施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二是4月2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拟将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由现行的每月2000元提高到每月3000元。初步估计,此举可使得居民人均可分配收入增长3.2%左右。三是4月19日,人保部副部长杨志明表示,“十二五”期间要努力实现职工工资年均增长15%。诸如此类的一系列举措,可看出扩大内需在当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当前扩大内需有着深刻的现实基础。现阶段,围绕中国经济最关键的两个问题,一是防控通胀,二是保持合理增长。对于经济增长而言,在传统的三驾马车中,一方面,在当前房地产调控趋紧的条件下,房地产投资将呈现下降态势,同时当前日渐累积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也限制了地方政府的投资能力和边界,两方面因素造成了投资在未来有趋缓甚至下降的态势。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以及利率提高带来财务费用上升等一系列因素影响,出口增速趋缓的可能性很大。在今年一季度我国外贸产生了10亿美元左右的逆差,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进出后形势的不乐观。四月份PMI环比回落0.5个百分点,正是当前经济增速开始回调的反映。因此,在必须确保一定经济增长这一目标的硬性约束下,内需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可以说,当前中央对扩大内需的表态,也是深刻审视了当前宏观经济的变化科学作出的,是有效防止当前经济滞胀风险的重要措施。

  当前扩大内需还具有特殊作用。即在当前物价调控政策空间变小、弹性变弱的背景下,进一步拓展防通胀政策的空间,提高稳定物价总水平的能力。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通胀上行的压力不容乐观。3月份达到了5.4%的阶段性高点,4月份继续破5也已成为市场共识,在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减、农产品价格高位运行的基本趋势下,后期价格主动下行的可能性较小。可以说,全年来看,物价调控的政策力度可能会持续偏紧。但是,在政策调控物价时,往往为各界所担心的是,其滞后效应是否伤及经济增长,是否损害经济增长的基础。如果合理力度把握不当而损害了经济增长,则不利于维持经济平稳发展的态势。经验来看,这种合理力度的把握是较为困难的,2008年期间政策由“双防”到“一保一控”再到4万亿投资计划也部分反映了这一点。尤其是在从当前政策空间已变得狭窄,存款准备金率已上升到20.5%的历史高位的背景下,政策合理力度的把握就更为困难。因此,需要探索可行的思路,通过其他措施抵消或者弱化紧缩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伤害。在这一方面,扩大内需战略可以进一步巩固经济增长的基础,有效地防止潜在滞胀局面的形成,从而也就为物价调控政策的实施拓展了空间。

  扩大内需的关键是让居民有能力、有信心、有意愿消费。扩大内需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种措施的配合。近年来我国也一直在提倡扩大内需,提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扩大内需政策要想取得显著效果,关键在于把握住三点。一是让居民有能力消费。也即通过减税、提高工资、增加财产性收入以及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等方式,切实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其购买力。二是让居民有信心消费。也即通过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和水平,完善医疗、教育等各类公务服务措施,让居民有意愿、无后顾之忧地去消费。三是有意愿去消费。当前内需不强或者长期不能提高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高企的房价限制了多数民众的消费意愿,降低了其消费能力,可以说在房价高企、收入增速不及房价上涨的背景下,单靠政策推动是不能实现内需的快速扩大的。因此,切实采取措施稳定和降低房价,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不仅仅是防范房地产市场泡沫的政策,也是提高内需的重要措施之一。而摆脱了高房价的羁绊,居民的消费意愿自然会被激发,扩大内需也便具有了最基本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