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零部件产业链向中国转移 “群狼”作战给中国企业敲警钟


     日系零部件产业链向中国转移 “群狼”作战给中国企业敲警钟

 

程元辉

 

  丹阳市日本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区在日本汽车零部件外迁中国的过程并不是独例。去年12月份,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与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将签订合作备忘录,启动定位为“日本中小企业汽车零部件集群”的佛山南海“日本中小企业工业园”,南海欲将工业园建成华南地区最大的集约型汽配产业园之一。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这个主导日本中小汽车零部件落户丹阳市和南海区的的机构,显然在中国为日本汽车产业寻找另一个出路。

 从丹阳市日本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区落户情况看,未来超过300家中小汽车零部件将进入中国,加上进驻南海区工业区的企业,日本中小汽车零部件组团的力量要比我们想象的强大。因此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日本汽车产业链转移中国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当地居民就业,但对于目前多数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巨大市场冲击。

 可以预计的是,中国中小零部件将在中国市场更多的与日本中小零部件企业进行正面交锋,不过这给中国汽车零部件敲响警钟。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观察,在中国中小零部件企业面临的外来对手比较强大,国外中小企业概念和中国中小企业概念不同,他们长期专注一个细小领域,因此企业经营规模并不大,但掌握高端核心技术,从事精密制造,有些企业甚至是全球该领域尖端产业供应商,重视并用于投入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并是社会创新的主要推动力。

 实际上,在丹阳市日本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区中,丹阳市地方政府对日本进驻工业园区的中小零部件提出高新技术要求,可以确定的是这些中小企业的实力不俗。

 反观中国中小汽车零部件企业,目前多数以企业主要凭借人力资源和成本优势从事一般产品生产,有些企业很难打入整车配套企业,主要依靠出口中东地区和非洲地区,在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非常脆弱。

 普遍观点认为,汽车整车制造创新和研发能力是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创新提升的主要带动力,一个强大的跨国企业背后势必有一个强大零部件产业链做支撑。

 如果以这种观点应用于中国汽车产业,我们会发现中国整车创新和研发能力不强,包括自主品牌领头羊吉利汽车和奇瑞汽车研究院人士也表示,两家企业刚刚从过去的技术逆向研发走向技术正向研发,中国中小汽车零部件真正具备产品创新能力的并不多。

 正是如此,中国中小汽车零部件企业面临一场硬仗,日本汽车零部件企业进入将冲击中国以中小企业为基础的汽车产业生态链。尽管业内人士和高层高呼积极承接日本汽车产业链的转移,但这只是意味生产环节的转移,并不是意味着技术研发和创新体系的转移。

  假如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或者政府过于乐观汽车产业链给中国带来的正面效应,那么中国汽车只能拥抱的是制造带来的能源消耗,失去的市场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