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尊孔”和“批孔”的争论当中,笔者基本没有发表过什么样的观点。因为笔者认为,世界上原本就没有什么圣人,把孔子捧上神坛本身就是对孔子的不尊重。在笔者的眼里,孔子其实就是一个普通人而已,他会著书立做、讲经布道,也会嬉笑怒骂,为了生计辛苦工作。笔者最为感同身受的,就是他对当时社会和统治者,夸奖不多,指斥不少,尤其是对活着的统治者几乎没好话,从而在“哭庙骂殿”中落得了一个很不让领导待见的结果。所以,笔者认定孔子不是圣人,也不是一个闲人,他就像一个古代的老愤青,会不满社会,会毫不留情地指责当权者。
《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所以,说孔子是“愤青”,一点也不为过。
大凡为“愤青”者,多为思想激进、但却不遇之人。他们往往有着洞明的思维、厚重的积淀却难以于社会相匹配,他们往往自命清高、口说乐道却又期盼大富大贵。一边看日本AV 、一边大骂日本人的是“愤青”;一边指责当权者无能非为、一边暗送秋波、媚羡富贵者也是“愤青”。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安贫乐道并非不求富贵,这就是“愤青”的真实写照
有人说鲁迅是“愤青”,也有人把笔者称之为“愤青”。我晓得这里的“愤青”绝不是一般意义上带有贬义的那种愤青,而是对文化人之“特有视角”、“特别观点”的一种褒扬。如此语境之下,孔子对时事的批评,对人物的臧否,绝对算得上是一个有思想、有深度的,上档次的顶级“愤青”!——孔子说白了其实就是一个文化人,这和当代某些狂吼乱叫、只有舌头唾沫没有脑子的情绪化愤青是截然不同的。
儒学是儒学,孔子是孔子。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是孔子的罪过;儒学一直被历代统治者视作正统学科并作为任贤用能的标准,也是统治者的意志所为。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固然功不可没,但尊孔学孔,还是应当从了解孔子开始的。
孔子出身卑贱,
(李吉明2011年5月31日于河南新乡 邮箱:[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