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琴》第一个镜头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王千源扮演的陈桂林拉着手风琴,和他那群长得歪瓜劣枣的乐队兄弟,表情极其投入地给秦海璐扮演的业余歌唱演员伴奏一曲《三套车》。画外音突然传来一句:怎么这么悲啊?换一首(大意如此)!陈桂林立刻手忙脚乱地指挥兄弟们换了一首欢快的《步步高》。镜头拉远,原来他们是在葬礼上吹拉弹唱。镜头再拉远,这只古怪的业余小乐队身后,是两根巨大的烟囱,浓烟滚滚……
《钢的琴》讲述的是上世纪90年代发生在东北工业老区的故事。钢铁厂下岗工人陈桂林的老婆移情别恋嫁给卖假药的大款,回来跟他争夺女儿的抚养权。谁能给女儿一台钢琴成为关键。为了女儿,陈桂林必须搞到一台钢琴,可他一贫如洗,四处借钱借不到,去学校偷琴反被抓。被逼上绝路的他,仗着自己略懂音律,靠着原工厂退休老工程师和一帮同样下岗兄弟以及秦海璐扮演的情人的鼎力支持,用钢铁厂的废钢材,在衰败的厂房里,硬生生造出一台“钢的琴”。
故事很简单,却很新鲜。几个下岗工人如何能用废钢铁造出一台钢琴?看似荒诞,感情却很真实。一个穷爸爸的爱和尊严,在故事看似不经意地流淌中,打动着观众。诙谐幽默、充满着无产阶级的乐观主义精神。导演张猛继《大耳朵有福》之后,再次将目光投向小人物的生存状态,他们的真实情感,他们的喜怒哀乐。
难得的是,《钢的琴》不仅仅是在讲这样一个父爱故事,而是通过镜头语言中无处不在的时代烙印和地域特征,向观众展现上世纪90年代东北工业区的时代面貌,以及像陈桂林这样的下岗工人的生活状态。废弃的工厂,即将被爆破的烟囱,忙于生计苦中作乐的下岗工人,背景音乐经常是充满怀旧感的苏联老歌……那是一个逐渐远去的时代,也是东北工业老区工人面临社会巨大转型的困惑和失落的时代。在时代的洪流下,个人的力量显得多么渺小,只有“爱”,能让这群卑微的下岗工人,爆发出惊人的力量。他们真的硬生生造出了一台“钢的琴”。
《钢的琴》的观影过程或许有点儿闷,背景音乐或许有点儿密,超现实片段或许有点儿干扰剧情。但从整体来说,它是一部诙谐幽默,荒诞但真诚的优秀现实主义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