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与伦理学》授课提纲


    

按,《经济学与伦理学》是计划在中山大学博雅班开设的课程,但今年暑期,将提前给东北财经大学行为与社会跨学科中心实验班讲授。暑期班共计36学时,其中讲读课24学时,精读讨论课12学时,预计7月18日开始,讲习至8月5日。

苏格拉底云,“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诺齐克则云苏格拉底此言过于苛刻,哲学家的人生固然已经经过了“省察”的淬炼,然而未经省察过的人生,也可以是充满趣味、高尚庄严的。那么,对人生的省察有何意义?

梁漱溟先生也说,所谓人类智慧者非他,人心内蕴之自觉是已。东方学问,唯在于“反躬自省”四字。对人性的省察,未必是人人所必须,但精切深入地省察人心,却是东方学问的命脉所在。一个没有省察过心灵的人,可能也会拥有一个美好人生,却也许终究回答不了这个终极的追问:“人生值不值得一过?”

哲学中的伦理学,是诞生经济学的母体,自亚里士多德到亚当·斯密,皆是大伦理学家,而同时对经济学有诞育之功。伦理学与经济学,直到现在,仍有极多相通之处,从这一角度,说经济学与伦理学“藕断丝连”,决非夸张。经济学与伦理学最显著的相通之处,在于两门学问研究的核心,都是“价值”这一概念。而经济学中的“效用”“理性”等概念,更直接来自哲学与伦理学。反过来说,现代治伦理学者,如不了解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则其学问至少是有极大缺憾的,这正是为何罗尔斯、诺齐克等伦理学大家,均有经济学为根基的缘故。

本门课程主要考察经济学与伦理学之会通,在考察这一会通方面的同时,也将致力于会通东方思想与西方思想。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的能力,同时亦培养其批判性思考的能力。然而,批判性思考总是建立在对材料理路的深刻把握与理解的基础上,并且建立在对问题的清晰表述的前提下,否则一味胡搅蛮缠,增加的只是自己的狂妄和偏见。因此,本门课程在批判性思考之前,须加上对重点材料的精读。这一重点材料,可以随授课的情境而异,百川汇海,千江映月,精读一种,胜似泛览千家。本次课程选定的精读材料,为亚当·斯密氏《道德情感论》(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又译作《道德情操论》),计划阅读其中之第一卷(篇幅约为全书五分之一),以格拉斯哥《斯密全集》英文本为基础,而辅以中文译本之对读。

此课程的讲座安排如下,共计36学时,讲读课24学时,共分为7章,其中,前六章每章讲读3-4学时。第七章不定时,或可作为答疑。
第一章 道——讲授经济学及其方法论概论。
第二章 德——古典伦理学和当代伦理学介绍
第三章 情——Adam Smith情感心理学,《道德情操论》与中国仁学
第四章 理——理性、效用、效用主义
第五章 义——公平正义理论,侧重分配正义
第六章 法——法经济学介绍,侧重程序正义
第七章 ⊙ ——无内容,潜默恳切体认到几分是几分。

讨论课12节,以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的逐节细读讨论为主。学生分为6组或3组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