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宣州区水阳镇市十佳村党总支书记葛兆沛


丹 心 一 片 育 明 珠
——记宣州区水阳镇市十佳村党总支书记葛兆沛

       伫立新珠村头,目极百顷絮棉,遥看千顷鱼蟹,脚下一条条宽阔的水泥道路,宛如一条条环绕水乡的彩带向前蜿蜒伸展;一个个整洁靓丽的村庄,就像一颗颗晶莹璀璨的明珠,向世人展示她生命的活力;田间地头,河边路上,村民们忙忙碌碌,来去勿勿,从他们的身影里,却时时透溢着圩乡百姓奋发进取的浓浓气息。这里,文明之花叶蕊盛开,大放光彩;这里,村民生活殷实富裕,又在追逐新的梦想;这里,党群干群关系和谐,展示出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繁荣景象。
        这方沃土,就是被誉为“水乡明珠”的水阳镇新珠村。而孕育这颗水乡明珠的人,便是宣城市优秀共产党员、水阳镇新珠村党总支书记葛兆沛。


        一、“群众日子不好过,我这当书记的心里就不踏实”。

        今年57岁的葛兆沛25年前就是村里出名的致富能人,1985年,正当人们为分田到户后逐渐富裕起来的农家日子而拍手称快时,老葛却已先行一步,和浙江老板合伙投资15万元,在村里联合办起了全乡第一家小五金加工厂。如今老葛每当回忆起那段经历,他说自己虽然没赚多少钱,但通过办厂长了见识。自此老葛对发展经济充满了激情。
        1982年,葛兆沛利用水乡丰富的水资源开始尝试育珍珠蚌,他多次到无锡请教育蚌专家。由于老葛虚心学习,又勤钻研,很快他就掌握了育蚌的全套技术。这一年,他承包了30亩水面,育了几百个吊头,当年产珍珠2000多颗,收益近2万元。那几年,珍珠是市场上的紧销货,葛兆沛瞄准市场,通过精心管理,到95年,老葛养蚌赚了十几万元。
        看到老葛养蚌赚了钱,乡亲们纷纷来向他请教,而葛兆沛是来者不拒,有求必应。他说:“看着群众那渴望致富的眼神,我决心要把这门养蚌技术传授给他们,让这些过惯了苦日子的农家人也能和我一样走上富裕路。”就这样,在葛兆沛的帮助下,村里一批老百姓通过养珍珠蚌淘得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桶金。
        1997年,葛兆沛带着乡亲们的期盼和组织的重托,从村委会文书、会计走上了原新坝村支部书记的岗位。当时,珍珠市场已逐渐萎缩,面对新的农业形势,葛兆沛开始了新一轮跋涉。
        经过考察,他提出了鱼蟹混养的新思路。当时,这一破天荒的举动引来了老百姓怀疑的目光,毕竟当时的河蟹养殖技术不成熟,蟹苗价格也达到五六块钱一只,风险太大了!面对群众的质疑,老葛没有退缩,其实,他也曾有过水产养殖的经历,他深信:只要踏实苦干,只要肯学习,一定会为老百姓闯出一条致富路。
        说干就干,葛兆沛当年就承包了35亩水面建起了河蟹养殖基地。在一年的苦苦经营中,老葛吃住在基地,从捞水草到放地笼,从蟹苗购买、投入、喂养到捕捞销售,他都事必躬亲。葛兆沛的示范效应终于打消了百姓心中的疑虑。
        为降低生产成本,走产业化之路,葛兆沛又把目光瞄向了“大眼幼体—幼蟹”繁殖、培育这一技术难题上。他多次组织村里养殖户到崇明岛、连云巷、启东等沿海地区学习考察。大眼幼体繁殖期间,他日夜坚守在蟹池边,仔细观察,精心护理,眼睛熬红了,人也累瘦了。功夫不负有心人,葛兆沛通过艰辛的努力,终于娴熟地掌握了大眼幼体繁殖和幼蟹培育的一整套技术,为指导村民群众从事幼蟹培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05年3月,原新坝村和紧邻的庙珠村合并成新珠村,葛兆沛以其沉稳、务实的作用和乐于助人的品行高票当选为新珠村党总支书记。在就职演说时,他说:“我一定不辜负群众的期望,群众的日子不好过,我这当书记的心里就不会踏实!”
        他在全村普遍推广水产养殖技术,引导群众走稻田幼蟹培育、沟塘鱼蟹混养之路,一时间,全村兴起了水产高效养殖热潮。如今,这里幼蟹培育规模达1200亩,沟塘鱼蟹生态养殖1700余亩,全村年产“水阳江”牌优质蟹苗3000余万只。还在全村带动起一批以“蟹王葛其寿”等20余户农民经纪人为首创办的金新幼蟹专业合作社,并建立起宣州区千亩精养高效幼蟹培育项目基地,带领本村500多农户走上了科学规范、高效养殖的致富之路,将幼蟹培育经济效益由过去亩均2000元左右如今提高到3000至5000元,个别户幼蟹培育经济效益甚至达到了“万元/亩”。
        棉花是新珠村农民的又一个支柱产业。随着农产品流通机制的改革和棉花市场的逐步放开,农村经济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部分农民从自产自销、小商小贩过渡到了自办棉花加工企业,开始建立起自己的购销网络,做起了棉花经营这样的大生意。葛兆沛抓住机遇带领村民对这个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他和支村两委一班人引进高品质棉种“科腾6号”,并通过支持农民致富带头人创办小型轧花厂,培养棉花购销经纪人的方式,走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产业经营之路。他利用新珠村是全镇棉花重点村的优势,联合全村4家棉花加工企业,总投资1500万元,组合50多台/套加工机械,注册成立了“新珠棉业有限公司”。并组织全村635户棉农建立了棉花生产合作社,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之路,取得了显著成效。还发展了160人参与的棉花营销队伍,带动周边村发展棉花经济,进一步提高了村民的家庭和人均收入。并通过加工环节增加经济收益,每年收购加工4000多吨“宣棉”销往江浙一带储棉市场,成为继宣州区向阳镇之后——新崛起闻名省内外的棉花生产经营集散地,取得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
        多年来,葛兆沛凭着敢为人先的精神,用辛勤的汗水带领支村两委班子换回了百姓丰收的喜悦。在重视发展该村稻田幼蟹培育、沟塘鱼蟹混养、棉花生产加工等“块状农业经济”的同时,葛兆沛不失时机地加大招商引资,联系外地老板吴佩虎到该村投资150多万,办起了一家可容纳300多人就业的服装加工厂。目前这家新办的服装企业已在村内招收280余名员工投入了正式生产。仅这家企业每年即可为该村户均增加劳务收入近万元!如今这里的农民不仅 “足不出镇” 可在家门口从事种养业,还可就近务工、里外经营、兼顾老小,做到“农工商”并重,发展家庭经营,增加人均收入。2010年,新珠村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那荡漾在百姓脸上的笑容便是对葛兆沛带领一班人殚精竭虑谋发展的一种最好诠释!

          二、“带领群众建设美好家园,让新珠成为真正的水乡明珠是我孜孜以求的目标”。


     
  “创‘五好’、选‘能人’、强‘班子’、树‘标兵’”。
       
村党总支加强自身建设,坚持创“五好”从选用“能人”入手,明确标准,拓宽渠道,改进方式,创新机制,着力建设能够抓项目、兴产业、树标兵、促经济的“学习”型班子。在村班子现有构成中,村两委7个干部中就有5个干部属于经济能人,并拥有自己创办的企业和产业。村后备干部、党员、经纪人葛其寿,更是“能人”中的杰出代表。他不仅成立了水阳镇金鑫幼蟹专业合作社,还创办了全镇最大的一家金鑫水产养殖公司,并通过努力争取到了省级项目资金扶持,总投资200余万元,建起了全区唯一一家现代农业幼蟹培育示范养殖基地。通过不断引导与培养,全村一大批致富能人和村民组长纷纷加入了党员队伍。这些新生力量的充实,为党员队伍注入了活力,使党员队伍结构整体得到了新的改善。目前,全村4个党支部、14个党小组、136名党员在新珠村两委班子坚强有力的领导下,正带领全村人民不断开创新天地,努力取得新成绩,迈上一个个新台阶。

       “省级示范领先跑,村庄道路变靓丽”。
         2006年初,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犹如春风吹拂着新珠这片古老的热土。葛兆沛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率领村两委一班人带领群众踏上了建设美好家园的征程。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葛书记理清了新农村建设思路,决定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入手。并坚持广泛发动村民,积极调动与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实行统一规划,整体启动,广集财源,有序建设,改变面貌,达标验收,以奖代补,激励先进。并按照“一事一议”和“四议两公开”的工作程序,村集体投入500万元,经过三年时间的集中建设,全面完成5.5公里“村村通”工程、6.8公里“组组通”工程、7.2公里“户户通”工程。至此,一条宽3.5米、厚20厘米的标准化水泥路如一道绚丽的彩虹横贯全村,所有村民组至主干道的支线都实现了连接。至此,终于圆了全村百姓“出门踏上水泥路,上街家门口可蹬车”的梦想。
         为推进农村文化建设,2007年该村还投入20万元与安广网络宣城分公司签订了“有线电视普及入户”协议,架设有线电视杆线数十公里,并实施以奖代补的方式,激励农户自发入户,在全镇率先普及了农村有线电视,入户村民658户,入户率76.7%。2009年底又实施有线电视向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目前落实482户,数字电视入户率分别占总户数的58.7%和有线电视入户率73.3%的,从此村民们也能像城里人一样看上有线数字电视了。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等家用电器越来越多,村里原先的低压线路很难满足群众的需求。为此,葛书记又带领支村两委一班人全身心地投入到二次电改工作中。2008年,村里先后投资电改资金110万元(其中村集体配套资金35万元、供电部门项目资金75万元),新建和改造完成全村11个台区,更换电杆600多根,更换低压线路32160千米,并增容更新12台/套大容量变压器,使供电总容量达到1210千伏安,可确保今后5年内村民生产生活正常供电。村民们都说:“村里为我们办了件大好事,这下用电不用愁了。”
         同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广农村沼气工程,使全村120户村民及时用上了沼气,经宣州区能源办验收、并确定为全区能源沼气服务网点之一,配备了服务器材,落实了专人负责,强化了服务能力。利用项目资金加快改水改厕进程,全村自来水入户率达100%;“三格式”厕所180户,“水冲式”改厕326户,进一步优化了村庄环境,净化了家庭卫生。按照“科学规范、经济适用、一室多用”统筹考虑的原则,投资51.5万元,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焕然一新,实现了“三室九有”、“五个中心”的目标要求。使各项阵地设施配套建设,达到规范、整洁、庄严、得体的效果,确保多种功能的发挥,真正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成为村干部之家、农村党员之家和群众文体娱乐活动之家。
         从2010年元月1日正式启动乡村一体化合作医疗开始,新珠村民不出村就能享受到新农合的优惠。2010年9月又投资16万元,在全镇率先建起了先进规范的村级标准化卫生室。为进一步美化、净化农村卫生环境,又投入10万元,修建了村级景观池和村庄垃圾焚烧点6处,对村民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近五年来,新珠村民共投工投劳近万个,为清污排水、建设标准化水沟近9000米,公路两旁绿化带长达12公里,植树总量超过9000株,新砌村舍花台1020个,置放垃圾桶/箱80个,安装路灯402盏,修建农民活动与休闲广场10处,建设标准化篮球场2处,建设农村文化室和农民文化学校各1所,拥有各类农业科技书本3500册。
         自新珠村全面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全村16个自然村庄由清洁型示范点、整洁型示范点逐步发展过渡到功能配套型示范点,再由功能配套型示范点进一步完善提高到和谐发展型示范点,走过了5年持续建设、不断发展的路径。五年来,新珠村的新农村建设一年一步跨越,一年一个台阶,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脏、乱、差的局面,全村70%的农户建造了无害化卫生厕所;村舍建设日新月异,70%以上农户住进了新楼房;水、电、路100%实现了“三通”;电话(手机)、有线/数字电视全面普及,95%的农户装上了电话或用上了手机,76.7%的农户开通了住宅有线电视或数字电视;路边绿化、村庄美化基本完成,真正是旧貌换新颜,农村面貌焕然一新。还从市农委争取到项目资金,对全村供水系统进行全面改造,使群众家家户户用上了卫生、安全的自来水。还修建了5座公路桥梁,使全村内外交通四通八达……全面实现了庭园“美化”、公路“绿化”、村庄

       “亮化”、自来水“净化”、生活“低碳化”的新农村建设目标。
         正是这一桩桩、一件件具体实事的落实,村民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有了极大提高,群众参政、议政积极性空前高涨,村党总支领导能力和威信得到了群众的充分肯定,群众满意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党群和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
         在具体建设过程中,村庄理事会、监事会“两会”组织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按照分工负责、科学规划、明确预算、协调管理、逐一落实的创新工作方式,摸索总结出了一套“盘子统一、形式多样、相互监督、共同参与”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模式,受到了全体村民的一致拥护与好评,有力而高效地完成了新农村建设本阶段的特有使命。
如今,在新珠村各新农村示范点,一个个篮球场,一处处休闲场所,一个个文化活动室,正引领着群众朝着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迈进。村民们说:“没有老葛的操持,我们哪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啊?”


        “开发繖垾滩‘农家乐’水上观光旅游园项目。”
         制定新珠村“八五”发展规划,坚持走“农业稳村、工业强村、旅游兴村”之路,兴办水阳镇幼蟹培育示范养殖园、兴办新珠村花卉苗木示范基地,招商引资开发繖垾滩500亩水面资源,建设集垂钓、划船、游泳、观光、休闲、度假为特色的相关服务。同时开办“‘农家乐’周末城乡一日游”活动,让人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余,享受“千金一刻”的圩乡闲暇和村野洒脱,回到水乡大自然的环境中,放松自己,调节自己,娱乐自己,以更好的心态回归市场经济的海洋去捕击、去游弋、去再创新的辉煌。
         繖垾滩之美,史书曾有记载:“碧波千顷,水族繁茂,芦苇丛生,浩淼幽深。”春天里湖水潋滟,水质清澈,橹声咿呀,杨柳依依;秋天里则“落霞与孤雁齐飞,秋水共天长一色”。当游人置身其间,会自然领略到这样的诗情画意,流连忘返,令人暇思。记得陈毅元帅当年虽身处抗敌征程,在戎马倥偬之中,面对类似令人陶醉的大自然美景,也不觉深为感动,吟出了那首传诵华夏的绝唱,表达了一名革命者乐观豁达的情怀:
         敬亭山下橹声柔,雨洒江天似梦游。
         李谢诗魂今在否,湖光照破万年愁。
         ……

      三、“让党总支成为党员群众温暖的家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


        多少年来,葛兆沛与支村两委一班人紧紧围绕“抓党建、促经济”的思路,强化为民服务,塑造自身形象,在百姓心中树起了一杆耀眼的旗帜。
         2007年,老葛抓住村级规范化场所建设的契机,投资50多万元建成了全区一流的村级为民服务中心,还专门配备了阅览室和党员活动室。在此基础上,党总支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建立健全了有关党组织建设、党员定期培训、党员教育管理和村级事务等各项制度,形成了依制度行事,以制度管人的良好局面。
        工作中,葛兆沛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凡是涉及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他从不搞一言堂,而是通过“三会”讨论通过后才具体执行。
        葛书记常说:“党总支就是党员群众的坚强堡垒,当书记的就是发挥‘领头雁’作用,带领群众致富,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为了这个目标,葛兆沛付出了艰辛的汗水。
        2006年,当老葛得知全村学前儿童上学难的问题时,他前思后想,利用厂厅组一处老宅基地进行招商引资。他多次与鸿运船舶公司洽谈,最终公司老总陈康投资60余万元在新珠村建起了幼儿园。看到全村80多个孩子在这座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幼稚园里尽情地玩耍时,葛书记会心地笑了。
        2006年9月,做棉花生意的罗小欢找到葛兆沛,说是要办一个小型轧花厂,可是资金不凑手,用地也没着落,想请葛书记帮忙。葛兆沛二话没说,帮助他跑贷款,协调矛盾,解决用地。不到一个月,罗小欢的轧花厂里响起了隆隆的机声。如今,在葛书记的操劳下,全村先后办起了四个轧花厂,年加工营销棉花4000吨,目前新珠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棉花集散地。
        葛兆沛就是这样,他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村民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而对那些生活在最底层的弱势群众,他更是倾注了一片爱心。2007年“七一”期间,葛兆沛在访贫问苦中了解到五保户何加贵的房子因年久失修已成危房,为解决何加贵老人的困难,第二天葛书记就召开了支村两委会,村里拿出2000元钱,又从民政部门争取到了1800元补助,为老人盖起了两间砖瓦房。年底,一场雪灾席卷而来,住在新房子里的何加贵老人感慨万千,他说:“这都是享的葛书记的福啊!”
      “头雁凌空飞,群雁迎春来”。新珠村自2005年以来,连年被水阳镇党委政府评为“先进党总支”、村级工作综合目标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奖”;被宣州区政府评为科技进步示范村、幼蟹培育专业示范村等;被宣城市妇联评为“巾帼示范村”。2005—2006年度、2007—2008年度,连续两次被宣州区委、区政府评为“五个好”村党组织。2007年、2008年度又被宣州区委、区政府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示范村”;2009年2月被宣城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评为“宣城市新农村建设先进‘整体推进’行政村”。与此同时,葛兆沛本人也多次受到市、区、镇三级表彰:如2005—2007年度被宣州区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4、2005被宣州区委连续两年评为“农村致富带头人标兵”;2010年3月被宣州区委评为“2009年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工作者’”; 2008年7月被宣城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12月被安徽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个人’”等等。如今的葛兆沛正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与实践起点上,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奔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姹紫嫣红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