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片鳞第八讲、从文言来看乾卦六爻(二)
进德修业才能无咎
前面我们对九三爻的文言进行了一番论述,明白其所包含的危险性。下面我们将论述的九四爻就更具有危险性,九三还只是在下卦的上位,尚未进入上卦,九四则是已经进入了上卦的地带,在上卦的下位,可以说是古代的宰相,也可以说是现在的部长﹑副书记﹑副市长等等。它不是某个具体和特定的位置,是相对而言的,是在一个具体的权利机构中,针对某一个具体的位置来确定九四的位置。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乾卦九四的文言: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乾卦为纯阳之卦,若是在其它大部分卦里,“四”这个位置就多半有点麻烦了,而这里却是无咎。为什么能无咎呢?最关键的就是要“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这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如果身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在这么一个位置上的时候,就应该采取“进德修业”这样的对应措施。
“上下无常,非为邪也”,指出九四这个位置的变动性和不稳定性,上则为九五,下就说不清楚了,可能就很凶,总之是本来无常。
“进退无恒,非离群也”,进为九五,退则入下卦,并没有离开这个卦的整体,总的说来还是在乾卦之中。对于在占卜中如果遇到了乾卦的九四爻时,一定要注意这里所给予的提示,如果能够明白这里所指出的卦理,就不会心怀不安,就知道由于自己处在这种状况下,自然就会带来比较尴尬的局面。你一会儿受到了领导的表扬,一会儿又受到了领导的批评;一会觉得这个事情做对了,一会儿又觉得这个事情好像没有做对。但是不管怎样,一定要记住这一条,就是“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
时,永远都在变化之中。我们常说中国近一百多年来,从鸦片战争到中国现在的改革开放,可以说是五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总是处在变动之中。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中国内在的诸如政治结构﹑思想文化结构、经济结构等等,都还没有完全和外部环境接轨。鸦片战争以来,东西方的文化﹑政治﹑经济要做到融通和谐,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另外,外部世界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很多不安定的因素,比如中国台海局势对其它诸多事物的影响都是有目共睹的。对这个“时”,我们一定要有所认识,也就是对形势要有一定的判断,不管从事什么样的行业,都必须注意这一点。时和势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它不是一个空洞的时间概念。
中国古人讲“时”,是讲究在一系列政治﹑经济﹑人事等关系网中的变动,“一朝天子一朝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等等,都是一个“时”的关系。一个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如果能体会、理解,并把握“时”的妙处,其发展就是不可限量的。
所以要“及时”,这是一个目标,有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手段或者能力,就是一个很具体的问题了。怎样才能有这样的能力呢?九四文言就给我们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即“君子进德修业”。德,并非我们现在社会上所谈的意义非常肤浅的道德,古人是把“德”提到了很高的层面,是指仁义礼智信、礼义廉耻、忠孝节义、智信仁勇,等等。
德,有刚之德,也有柔之德。有的人性格刚强自信,富有冒险进取心,敢于藐视权威,有大丈夫精神。现代企业管理者如果没有这样的大丈夫精神,要想把企业办得兴旺一些﹑大气一些,可能就会比较难实现。刚之德固然很好,但同时也不能离开柔,柔有柔之美。孔子说的“温良恭俭让”,就是属于柔之美。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时候,都讲究中规中矩,合情合理,礼多人不怪。我们处在上下左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都需要有礼数,才能和谐彼此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柔”在其中发挥作用。
我们在德行的刚柔上,要根据个人的先天素质来进行调理。过刚的人要注意如何去柔一些,过柔的人要注意如何才能刚一些,总这要刚柔兼济,这样一来才能富有人格美。我们说进德,也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具体安排,总之是要弥补自己的不足,发扬自己所长。
修业,不仅仅要把仁义礼智信这种德行和理念加之于自己,还要将其推广到周围环境之中,并产生影响。德是内在的,业是外在的;德是修养性的,业是事功性的。这个德不是迂腐的,如同不能读书读成了书呆子,不能为德所控。历史上所谓宋襄公之仁等,都非真正意义上的德。真正意义上的德,必须富有智慧,要能够应变,能够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能够建功立业。
如果一个人能真正地德行俱备,进德修业,当然就能无咎。无咎,我们怎么去理解呢?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看起来是凶,但古人则认为这是无咎。历史上如文天祥﹑岳飞﹑袁崇焕等,虽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失去了生命,但是按照春秋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他们都是不朽,给中华民族立了莫大的功德,这是需要付出生命才能获得的功德。所以,尽管付出了生命,也还是大吉大利,是为无咎。
我们都知道有这么一首诗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生命高,爱情高,自由更高,但是这个自由是不能离开崇高的理念作支撑的。若没有这样的理念赋予其意义,那这种自由如果用生命来衡量,可能就不再具有很高的价值了。所以无咎,它既非吉利,也非凶,我们要升华对这个无咎的认识。一个人的吉凶祸福如何,有咎无咎,主要是看其德如何。如果能在仁义礼智信上有所增进,德行有所增长,就称之为吉;反之,德行有所丧失,就称之为咎;如果丧失过多,就凶。
九五之尊与华夷之辩
下面我们接着学习乾文言的九五。原文如下: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大家都知道,九五之尊的来历就在这里,是阳爻居于正位,又居于中位,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九五称之为飞龙,是龙的正位,自然要在天,所以古时皇帝又称之为天子。在《易经》乾卦九五爻的文言里面,给我们提出了一般人意想不到的理念,我们先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此进行一番阐述。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人总是愿意和自己相接近的人交往。在中国古代,主要是宗族形式的国家,特别是在先秦以前,比如说周天子是大家长,诸侯是小家长,依此类推,组成类似于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在此基础上,对族的认识是非常考究和注重的,因此有“华夷之辩”之说。
人们在一起,自然就“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对于这一点,大家可以各自去思考一下自己的人事圈子。你是哪一行的,必然就和这一行人的人事关系相对多一些。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有一个横竖交叉的网络,你个人就是这个网络中的一个结。通过你这个结,就在上下左右铺开了若干的人事关系。有些人是被动地﹑盲目地在这些人事关系上运作,甚至有的人不承认有人事关系的存在,还想跳出这个圈子去运作,想脱离“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是妄想,是不可能的,非这样做的话,就会有随之而来的诸多麻烦。
实际上,这个“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是对“位”的体现。我们曾反复强调“位”的重要性。如果超越了“位”的关系,那么不同声则不能相应,不同气则不能相求,并易失其位,进而就凶。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必须建立在“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基础上。
九五爻和九二爻是相对应的,九二是“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五是“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孔子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古时对君子风格的标榜。君子自然是和君子交往,小人也必然与小人交往。在《易经》睽卦中有一大象辞曰:“君子以同而异”;在遁卦中也有一大象辞有曰:“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这些都是有方略的,作为君子要在相同之处要看到异。前面我们在论述系辞的时候,在讲到《易经》同人卦中“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就给我们指出了同声相应和同气相求的好处。大家在一起谋事业的时候,一定要明白和做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在事业的道路上就可以少一些麻烦。反之,若各怀鬼胎,同床异梦,大家可以试想一下,那事业还能有多少成功的可能性呢?
文中对前面所说又举例加以阐述,说到“水流湿”,指出水是朝低处流,向潮湿的地方流动。“火就燥”,某个地方过于干燥,只要有一个火星,就可以引发一场大火。“云从龙,风从虎”,其道理亦是如此。
本乎天还是本乎地
我们来看乾文言九五的下一句:“圣人作,而万物覩(睹)”。康德曾说过“人为自然界立法”。自然界本来是没有什么法则可言的,但是通过我们人类的认识,就有了所谓的法则。佛教对此则称之为“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我们认识的事物离不开我们的思想和精神,一般人的认识能力﹑分析能力﹑思想境界的层次不高,但是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科学家就能够看到常人所不能见的事物,把常人所不能说的事物说出来。自然界能有什么法则呢?天地自然在转,宇宙已经存在上百亿年了,人类文明才存在了多长时间呢?区区几千年啊!对自然界有了比较如实的认识,也不过才几百年时间,所以不管是科学﹑政治或者思想、文化等等,的确是“圣人作,而万物覩(睹)”。
庄子有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人有自己的认识层次,自然界中的万物也有各自的认识层次,每一个人的认识空间都与各自的生命结构、精神结构相和谐。比如我们一般人,就只是对自己所处的单位﹑家庭以及与日常工作、生活相关的事情比较清楚,对超出了这个范围的事情就不甚了然了;而市长肯定对自己管辖的城市比较清楚,但是这个城市以外的事物,他也不太清楚;如果是国家领导人,肯定对国家的大势﹑大的局面能够明白,超出了这个范围也明了不了。
以前我们常听到这么一句话:“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不过从现在的角度来说,这也要看你是哪一类的秀才。现在的自然科学分工越来越细,专业人才也只能对自己从事的专业比较熟悉,那种能通百事的人是很难出现了。所以“圣人作,而万物覩(睹)”,这句话要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要努力提高我们自己的精神能力和认识能力,才能见人所不能见,做人所不能做。
“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这里是就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而言。据记载,古时周武王伐殷纣的时候,八百诸侯会于孟津;到周天子一统天下后,大肆分封诸侯,广建万国。上层的自然就在上层,下层的自然就在下层。生物界是如此,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就算我们现代社会发展得很高了,仍然是如此。
“本乎天”和“本乎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古人就常说“茅屋出公卿”﹑“公卿出庶人”、“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总之富贵传家也不过几代人,现在则更短了。有些人前两天可能还是百万富翁,过两天就变成穷光蛋了;有的人起先看起来还不怎么样,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就变成了大富翁了。人的际遇往往是说不清楚的,最关键的是在于如何提高自己。如果自己的位在天,那么就要亲上;如果本乎于地,就要亲下,要各从其类。
这里的“类”并不是固化不变的,因为“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三国诸葛亮“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他本来是求下,想当隐士,只是时机来临了,刘备三顾茅庐才将他请出山,进而开创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所以每个人的机遇未必一样,但是自己心里一定要明白,自己究竟是“本乎天者”,还是“本乎地者”。如果自己能按照乾卦的道理自强不息,那么就是本乎天者,自然亲乎上,德业日增,总有一天能脱颖而出。如果自己能按照坤卦的道理厚德载物,那就是本乎地者,自然亲乎下,也能够有一番作为。怕就怕自己自甘堕落,无所是事,破罐破摔,那也就白白浪费了自己的生命。
“各从其类”,说明其主观能动性是掌握在自己手里面的。我们每天每时每刻都在作不同的选择。选天者得天,选地者得地;选择天堂就进天堂,选择地狱就入地狱;选善则做善事种善果,选恶则做恶事种恶果;选择有意义的事,就能度过有意义的一段时间,选择无意义的事,就度过无意义的一段时间。
作为九五之尊,其本身就具有它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其地位使之然。在九五之尊的位置上,作为最高领导,最重要的就要有识人、择人和用人之术。
九五之尊的专利
《史记》中,有这么一则关于魏文侯的公案:魏文侯问李克,你常对我说“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现有翟璜和魏成子两人,我欲任命其中一位为宰相,该选择谁呢?李克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重要人物,他听到后觉得不好回答,再三推让后,才向魏文侯提出如下建议:“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就是观察人贫穷的时候是如何处事的,有钱或有权后又是如何处事的,在利害相交的时候又是如何处事的,等等。
魏文侯听完后,马上确定魏成子为宰相。李克下朝后碰到翟璜,翟璜遂问李克,你向大王推荐谁当宰相?李克如实告之,说没有推荐你当宰相。翟璜听后非常生气,说道:“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子?西河之守,臣之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谋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以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臣何以负于魏成子!”他说了自己很多的功绩,与魏成子相比哪点差了?
李克听后说,你说的这些功绩都是对的,但是魏成子的功绩与你不一样:“魏成子以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之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子比也?”意思是魏成子将所得的俸禄分为十份,一份给自己,另外九份都分给有困难的人。翟璜你虽然向君王举荐了五位能人,但都只能为臣子,人家魏成子只举荐了三位,但君王都奉之为老师,你们之间的差距岂不是一目了然吗?翟璜听后方大为心服。
所以坐到“九五”这个位置上,对干部的任用就要有所选择,实际上还是“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这是当政掌权的人在用人上的一个大的方略。若在这个大原则之下探讨详细具体的方略,那就太多了,需要专门的著述和专门的时间才能进行讨论。
汉文帝当政时,问宰相周勃天下如何?周勃说没什么大事。又问监狱里有多少人犯?周勃回答不知道。再问去年国家粮食收成如何?税收如何?周勃还是回答说不知道。汉文帝遂生气地质问周勃,你身为宰相,居然不知如此重要的国家大事?周勃说我是武丞相,主管军队和国防,您问的这些事应该找文丞相陈平啊。汉文帝遂将刚才的问题又问了陈平一遍,陈平也依然答都不知道。汉文帝顿时火冒三丈,说周勃和陈平身为宰相,对国家重要之事居然一问三不知,该当何罪?陈平说,皇上您所问的这些事情不在我的职责范围内,粮食收成应问治粟内史,监狱有多少人犯应问廷尉才对。汉文帝进一步责问陈平说,你都把事情推得干干净净,那宰相还要来做什么呢?陈平振振有词地回答道,宰相当然有宰相的职责啊!宰相是帮助皇上“协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司其职。”
作为九五之尊,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最关键的是千万不能去做具体的事务。选贤用人﹑选人择人是这个位置上的人的专利,而且要调配政治上的平衡。作为最高领导,一定要善于把握这种平衡。如果一个国家内外权力不平衡,那么整个国家就很容易陷入动乱之中;如果企业内部不平衡,那么这个企业也会陷入麻烦之中。
因此,我们要明白乾卦九五爻“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这句爻辞,是当政者的一种职能,是国家权利机器在用人上的大尺度。
贵而无位的唐明皇
下面我们来看乾文言的上九:
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亢龙属于上九,上九在《易经》的卦数里面,在“初﹑二﹑三﹑四﹑五﹑上”中处于最顶端的地位,已经是高高在上了,已经是处于物极必反的这么一个状态之中了。文言对此说得非常到位,“贵而无位,高而无民”,已经没有什么可比性了,虽看似有位也等于无位。
乾卦六爻皆阳,但从位上来看,“初﹑三﹑五”是阳位,“二﹑四﹑上”则是阴位,所以,上九爻不当位,即阳居于阴位,处于亢极而悔的转换点上,所谓“日中则昃,月满则亏”,就是这个意思。中国历史上贵而无位的人还是有很多的,历史上有诸多的太上皇,只有乾隆帝过了四年的舒服日子,那还是因为他在位六十年,余威犹存,至于历史上其他太上皇的日子,则大都不好过。
唐明皇李隆基宠信杨贵妃,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一帮弄臣,引发了安史之乱,逃难于成都。他的儿子李亨在陕西灵武继位,是为唐肃宗,在李泌﹑郭子仪等贤臣的辅佐下,平定安史之乱,将唐明皇李隆基接回长安,奉为太上皇。但是,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原来的老臣想让唐明皇李隆基复辟,新臣子们却处心积虑地保持自己的位子,整个朝廷分为两派,连宫中的太监都分为两派。后来在唐肃宗的默许下,李辅国率兵幽禁太上皇唐玄宗于西内甘露殿。宝兴元年,唐玄宗在愧疚与悔恨中去世,而唐肃宗也因为心内愧疚,几乎在同年去世。
历史上这样的案例有不少,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关键是我们一定要看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这么一个状态,用我们现在的语言来讲,就是被“架空”了。
“贤人在下位而无辅”,这一句的意思很好理解,一个真正聪明﹑高明的人,身边一定要会聚集一批贤明之士,形成优秀的团队。在现代社会活动中,最难建立的就是这样一支优秀团队。中国有一个特色,人一多了就打内耗,一山不容二虎,极易发生这样的事情。一个老板带了一群人打天下,好不容易有一点成绩了,当老板的容不得底下能干的人,要将其排挤出去;底下的人弄懂了企业运作的环节,就要炒老板鱿鱼。诸如此类的事情太多太多,大家可能也都见惯不惊了。
怎样建立一个优秀的稳定的团队?这就要看我们在“得”上﹑在“利”上如何认识。既要对领导有利,又要对整个团队有利,让大家都有所得,要让大家有一个共同的﹑长远的利益,才能使大家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既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再优秀的人也肯定不甘于这种状况,只要一有机会就会离开,自己闯天下去了。
因此我们必须要建立一个好的机制,来保持优秀的人才聚集在周围。当然,这里的优秀是指德行上的优秀,而不仅仅是某一专业技能上的优秀,否则虽然有优秀的专业技能,时时都在为如何获取小利而斤斤计较,也是不行的。偏重技能也许对企业的近期利益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企业的长远利益来讲,则是有害的。所以作为领导,一定要把握好利益分配的合理性,从而留住对自己企业具有长远利益的,有用的人才。
到此就不能随便乱动
春秋战国时期,燕王哙仿效尧舜,欲禅王位于宰相,导致燕国内部贵族不满,遂成内乱,而齐国也趁此时攻入了燕都,将燕都洗劫一空。燕王哙死后,燕昭王即位,为向齐国报仇,卑身厚币向各国招贤,筑黄金台以招揽天下豪杰,但当时很多人都不相信。燕昭王于是求教于郭隗,郭隗说:“如果君王一定要招揽贤士的话,请从郭隗开始”,并举了一个例子,说秦穆公喜欢千里马,赏千金以求之,但是几年过去了,都没有一人进献千里马。这时,有一人献了千里马的骨骸,秦穆公立即兑现,赏千金与此人。后来人们听闻此事后,果然向秦穆公进献了几十匹活蹦乱跳的千里马。
郭隗的意思是,让燕昭王像秦穆公一样,也把他当成死马,以招引天下的人才。燕昭王听了郭隗的话,就为他改建屋舍,并尊他为师。事情传开之后,乐毅自魏国而来,邹衍自齐国而来,剧辛自赵国而来,天下之士争相前往燕国。燕昭王在这些贤人的辅佐下,经过二十八年的恢复,终于富强起来,且士卒乐战,燕国军队在乐毅的率领下,一举攻入齐国临淄,尽取宝物,焚烧了宫殿和宗庙,齐国大败。除莒城、即墨二城外,其余七十二城都被燕国占领,报了当年齐国入侵燕国之仇。燕国报仇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七百年之蓄积,战功自春秋五霸以来前所未有,天下为之震动。
所以,这里说的“贤人在下位而无辅”,对于领导者来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我们为人一定要有宽大的气量﹑心量,能留得住真正的优秀人才,这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们大家都看过《水浒》,梁山泊的早期寨主是王伦,为人气量狭小,当时林冲欲投奔他。林冲身为京城的八十万禁军教头,而王伦不过是一个落第秀才,心想怎么可能压得住林冲?于是想将其拒之门外。最后迫于无奈,才收留了林冲。但是到了晁盖一干人劫了生辰纲来投靠梁山泊,王伦更是害怕了,不想收留晁盖一群人,终于引起林冲火并王伦,结果了他的性命。反倒是宋江,号称山东及时雨,不论认识与否,只要朋友有难,他都倾力相助,连李逵﹑武松等都服他。
所以对于事业的发展,在“权”和“利”上,该放的一定要放,用人要得当,要不疑,当然,这里又涉及到了领导的鉴别能力,要看你能不能识人。该留的留,不该留的一定不能留,总之,一定要注意对贤人的召纳和任用。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贤人?本人认为,贤人的标准不外乎就是仁义礼智信。大家也可以仔细想一下。
“是以动而有悔”,到了这个时候,就不能随便乱动了,一动就会有麻烦。晚年时期的毛就可以说是处于“亢龙有悔”的状态,其所带来的文化大革命,对中国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这里我们也就不再加以过多地阐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