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下一个1000期



    1000期《金周至》报(原名《周至报》)摞在一起,会有多高呢?如果一期期接在一起,又会有多长呢?如果全文能电脑检索,一定能在很多期上搜到我的名字,我引以为自豪。
    《周至报》复刊时,是我上高二的第二学期。记不清是订了一份,还是每期都到书店去买,反正报纸一到,班上同学都抢着看。我买的,往往我没有看完,就被别人借走了。张同学刚看了一篇,杨同学已排上了队。大家之所以喜欢,因为登的是身边的事,介绍的是身边的人,有的还是他们熟悉的人和事。
    我看报纸,给我最大的震撼是,我们县居然有这么多名胜古迹,虽然这些地方直到今天我大都没有去过,但是,一直铭刻在我心中,让我为自己是周至人而感到自豪。我更没有想到,我们县有那么多杰出人才,仅就文艺方面来说,写作、美术、书法、评论,层出不穷,各显身手,每次看到他们的名字和作品,我都会感叹“高手在民间”这句话。
    《周至报》报道我的第一篇消息,是1994年初,我的同学张宵写的,我获陕师大《写作导报》作文比赛的新闻。我们先到学校盖章,然后送到报社,不久就登了出来。从此,学校外面的一些人也知道周至中学有个喜欢写作的学生叫孙卫卫。第二年被大学录取,《周至报》很及时地在头版予以报道。在家乡,很多人知道我,就是因为那篇新闻。
    我上大学的时候,互联网远远没有普及,了解家乡新闻的唯一渠道就是通过《周至报》。四年,我一直自费订阅。它每次都随很多信件到我手里,而我是最先开启它的。看到家乡新修了公路,看到猕猴桃大获丰收,看到周至剧团唱红西北,我从内心里感到高兴,也特别充实,就像我们家的生活发生着变化一样。
    我一直把在《周至报》发表习作看成是我的荣幸。我知道读我文字的人有我的老师、同学、亲戚,他们似乎正在看着我,也有我不认识,但一直关注我的人,我要更加努力,不让他们失望。我一直尝试着以文字问候他们,感谢他们,把他们记在心里。而我亦仿佛一次次清晰地听到了千里之外的回音,家乡也在牵挂着我们。
    后来,我投稿少了,发有关我的书讯,我也要求编辑尽量精简,我想把版面留给更多的人。我知道,在我的家乡,还有很多人,正在做着我当年的梦想,希望一首诗、一篇散文、一则消息能在报纸上亮相。
    报社里的编辑老师,我先后见过几位,大都没有见过,我感谢他们的辛勤劳动。对他们来说,经过了1000期,又会是新的起点:办好每一期报纸,鼓舞全县人民干劲。对于我的父老乡亲来说,重要的是过好每一天,做好每一件事。等到下一个1000期,我相信,我们县会有更大的发展。
    我们一起,用我们的双手创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