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有可能对经济减速反应过度


  近期股市连续大跌,归因于即将推出的国际板釜底抽薪,理由明显牵强。A股遭遇银根紧缩以及新股掺水已多有时日,若论釜底抽薪式的分流资金,尚未成为事实的国际板未必有如此威力。比较而言,A股的“跌跌不休”也许更为准确地反映了投资者之于当前经济形势以及前景的担忧。也即,“滞胀”或者经济减速的忧虑,已然提前反映到资本市场上。

  经济减速的迹象目前虽不明显,但有关数据却注定引发猜疑。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比3月回落1.4个百分点。汇丰银行23日发布的5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51.1,较4月下降0.7个百分点,创10个月以来的新低。汇丰银行的数据要早于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同期数据,被视为观察中国经济的重要参考指标。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也显示,4月份汽车销量较去年同期下降0.25%,为两年来首次下滑。这一数据一般令人联想到中国的消费活跃度存在下行可能。

  与此下行数据叠加的是,通胀形势的局面更为复杂。南方地区的大旱引发了米价和蔬菜价格上涨,使得5月CPI难以乐观。

  上述数据勾勒了这样一幅场景:通胀形势并未出现好转且有加剧之势;为了应对通胀,中国的紧缩政策暂时还看不到放松;但信贷政策的持续收紧,也许已经对实体经济造成影响,并从经济增速上有所反映。

  但显而易见的问题却在于,不同数据的重视和解读完全会导致截然相反的认识。中国4月的对外贸易再次出现顺差,使得一季度出现的逆差看上去仅是轻微波动。如果专注于这一数据,中国经济减速几乎没有什么说服力。

  通胀自然存在,但经济增长停滞目前显然缺乏有力支持。更为准确的描述是,中国经济当前的增速虽有所放缓却并未显著降低。尽管高盛对中国2011年经济增速的预测从10.0%下调至9.4%,但这个增速依然是一个较高的数值。

  综合判断,中国经济的“滞胀”风险目前无法断言。当前困扰中国经济的依然是通胀有继续加剧的可能,可以想见,在通胀没有减弱而经济增长尚不存在明显下滑的情况下,信贷紧缩政策不会骤然退出。南方大旱引发大米和蔬菜价格上涨并有可能抬高CPI,即便有很大的可能,也不易过分悲观其对通胀的助推作用。起码到目前为止,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的论断尚无法推翻,货币政策仍然是应对通胀的主要工具。

  既然经济减速并未达至实质地步,滞胀暂时也并不是看上去那么令人担忧,为何中国股市却显现如此“熊样”?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中国股市依然难以称得上是经济形势的风向标。中国经济率先从金融危机中复苏,其经济增长完全傲视群雄,但中国股市的表现却极为糟糕,从中根本无法解读中国经济的真实情况。今年以来沪深指数出现可观上涨,这究竟是先行的风向标还是滞后的马后炮,让人难以捉摸。

  即便我们承认中国股市近期的大跌的确反映了之于经济减速或者滞胀的担忧,但面对各种传言,中国股市也总是一惊一乍。由此,也无妨认为这次很有可能又再反应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