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关注个人的发展效率?


谁来关注个人的发展效率?

学业规划为个人发展的效率之学!

张恒亮

 

   为什么那么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找不到工作?为什么许多人花了大笔的钱、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学了、考了,结果却是一堆毫无用场的东西?又为什么有人为了上大学而砸锅卖铁、身陷绝境?人们都以为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肯定是要学习的,以至于从小学一直读到博士毕业,然而对于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候学?在哪里学等问题却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以至于学业完成的时候却发现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其原因都在于人们对于个人发展效率问题的漠视和漫不经心,结果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在全球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及完善的今天,在经济科学高度关注企业的成本、价格、利润及政府的经济政策以提高发展效率的今天,又有多少人关注过个人发展中的效率问题呢?

   在我们看来,个人的发展过程与企业的成长有着非常近似的特性,在市场经济体系下,个人要自立于社会,获得发展的物质资源,其职业的获得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一过程的本质就是个人将自己的人力资源作为商品销售给用人单位。那么如何顺利地实现这一关键步骤呢?在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环境中,用人单位一般都会追求效率或效益的最大化,这就规定了他们在用人上也必然坚持效益最大化原则,即以最小的投入获得在具体岗位上为其创造最大价值的人才。于是,问题来了,对于个人来讲,如何将自己打造成性价比最大化的人才,即工薪期望要最小,而在某一方面职业能力或素质要最大?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个人的工资期望不仅取决于自身的价值观,更决定于个人发展的成本,即为了获得某项职业素质或能力,个人投入的时间、精力及资金等资源。一般来说,投入的时间、精力及资金越多,其工资期望就会越高,反之就会越小。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与普通劳动者相比,大学生不愿意从事报酬低廉的简单劳动。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与企业相似,也存在着相同的问题,即如何将自己制造成适销对路、物美价廉的人才商品?

     那么人才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呢?大家看,在求学阶段,学生们投入了自己的时间、精力和资金,然后在各类教育机构的帮助下将自己打造成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这就是人才的生产过程;毕业后,学生会根据自己原来的市场定位,自主地决定在哪个单位就业,进而获得劳动报酬。这就是人才的销售过程。那么作为个人“企业”,如何提高人才生产经营的效率,即以最小的投入将自己打造成适应人才市场需要的精品人才呢?我们提出的方法就是学业规划。什么是学业规划呢?学业规划是指在求学之前,对下一阶段学习内容、求学机构、学习方式等问题作以科学解答,然后专业学习期间,在前期学业规划的基础上,除了学习学校开设的那些课程,还应该根据就业目标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计划学习与就业目标相关的其他知识。解决学习内容、方式及学习机构等问题的过程我们称为升(求)学决策,为落实升学决策而实施日常的学习计划及管理我们称为学业管理。

    一般来讲,学业规划不应晚于初中毕业,这是因为,从人才的成长来看,小学到初中是文化课打基础阶段,初中毕业后的教育分流实际上就是走向专业学习阶段的开始,不同的路线决定了不同的职业发展方向。这一过程就相当于钢铁产品的制造一样,前期阶段大家都一样,都是经过冶炼从铁矿石变成铁锭,但到了下一阶段,有的要变成特种钢,有的要变成螺纹钢,有的变成汽车用钢,有的变成飞机用钢等等,至于具体要制造成什么钢材,就看经营者对市场及自身材质的判断。人才成长也是这样,前期都经过小学、初中,获得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做人的基本道理,必要的身体条件,这时不需要特别的规划与管理,但到了下一步,要向哪个学业、职业方向发展,这就要看学生自身的特点、价值观及人才市场的变化了。

    把铁矿石加工成铁锭,经营者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由于铁锭的附加价值小,这时到市场上销售,获利很小。于是就要经过后面的深加工来获得高附加价值,但这深加工也是有风险的,如果对市场把握不准,自身生产管理不当,那么深加工后的产品拿到市场也可能卖不掉,这时就会出现严重的资产贬值现象。同样,在人才成长领域也是如此。初中毕业后,到劳动力市场上找工作,挣钱又少又辛苦,这时,很多人从经营者的角度出发,都愿意将自己深加工,变成专业技术人才或高级专门人才,但同样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如果对人才市场把握不准,或者自身学业管理不当,一样面临着卖不出去的困境,这就是大学生就业难。于是,这十几年投入的时间、精力、资金等形成的资产也会发生严重的贬值。

那么如何做到人才的保值、增值呢,我们不仅要舍得投入(时间、精力、资金等),更要学会经营,将自己投入的资产运用好,运营好。而这运营就是学业规划,就是对个人教育投资的决策与管理。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应当高度关注个人的学业规划问题。

                

 作者系学业规划与升学决策研究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