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片鳞 第七讲、乾道四德的力量
根本就在乾坤二卦
前面我们已经对《易经》系辞的部份章节进行了阐述,下面我们将对《易经》的乾坤二卦作一番讨论。一谈到《易经》,就肯定离不开阴阳八卦,而阴阳八卦的根本就在乾坤二卦上。《易经》六十四卦,以乾坤二卦为卦首,所以学六十四卦的前提,就是要先对乾坤二卦的道理有一个基本的理解,把乾坤二卦的原则贯穿到其后的六十二卦之中。如果不能理解乾坤二卦,那对其它六十二卦也就无法明白了。
在《易经》六十四卦里面,只有乾坤二卦得到了特殊对待,配有文言,其它六十二卦都没有配文言。传说文言是孔子所做,如果没有文言,那我们看乾坤二卦仍然是恍兮惚兮,惚兮恍兮,不知所云。通过文言,对乾坤二卦爻辞﹑彖辞﹑象辞,对乾坤二卦的意理,就可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当然,要看懂文言也是不容易的。
“乾施坤受,乾始坤成,乾之大始,坤作成物。”什么是乾?什么是坤?我们用现代的哲学思想对此做一个简单的解释,主观能动性是乾的力量,客观存在是坤的力量。在中国哲学和佛学中有这样一种概念,即“能”和“所”。主观能动性就是“能”,他能干这样,能干那样,他既不是这样,也不是那样,但是他能够如此如此。平时我们常说要开发我们的潜能,这个潜能是什么呢?如果到了佛学中所说的大彻大悟的境界,那么我们就能够明白什么是存在于我们身上的这种真正的“能”,也就是乾卦中所说的 “刚健中正,纯粹精也”的感觉。这才能够明白《大学》中所讲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道理。
我们已经知道了主观能动的概念,但是对于主观能动来讲,还必须存在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又是什么呢?就是坤。我们主观的“能”是无形无相的,佛教中就经常谈无相,即强调种种的超越,进而达到无相的高度。这种无相的高度具有纯粹性,是不异化的。它什么都不是,但它又无所不在,所以就“纯粹精也”。因此,我们一定要细心去理解和体会乾元的力量,领会“元﹑亨﹑利﹑贞”这归纲的四个字。我们看到在文言中讲了很多东西,但归根结底,都是在这四个字的基础之上铺展开来的。
乾卦的六爻依次是: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九三终日乾乾﹑九四或跃在渊﹑九五飞龙在天﹑上九亢龙有悔。这就是“能”处在不同的地带﹑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因果过程之中所出现的必然状态。每一卦有六爻,初是开始,上是终结。在这个卦的因果范围内,就有这么一个起始的过程,初﹑二﹑三﹑四﹑五﹑上是这个过程的次第性,是所处地位的阶梯性,这是我们以后在看《易经》六十四卦卦爻﹑卦象时所必须明白的道理,否则就会看得稀里糊涂,不知所云。乾卦是由六根阳爻组成,上卦为乾,下卦仍为乾,单八卦重在一起就成了重八卦,乾上乾下,卦辞就五个字:
乾:元,亨,利,贞。
“乾”是卦名,“元,亨,利,贞”是卦辞、卦意,用以解释乾卦。我在讲《通书》第一章中就对“元,亨,利,贞”进行了一番比较详细的阐述,下面讲“文言”时,会再进行一些必要的介绍,这里我就不必多说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看一下《通书略论》,下面我们将着重介绍经文。
经和传的区别
我们在开始讲述《易经》的时候,曾说过《易经》卦象是由下往上,每爻的位置称之为“初﹑二﹑三﹑四﹑五﹑上”,这里是阳爻就称之为初九,其爻辞是“潜龙勿用”。下面依次是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和用九的爻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再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以上这些是乾卦的经文,是古卦辞,古爻辞,是真正的《易经》,是周文王在演易的时候,对《易经》乾卦和六爻所作的说明。如果我们直接这样去看,可能什么也看不明白。于是乎,后面就有“彖曰”﹑“象曰”,一说也是周文王所著,也有人认为是周公所著,但到底是谁著,不是我们所需要去研究的。这些“彖曰”﹑“象曰”就称之为《易传》,前面的卦辞﹑爻辞才称之为《易经》。传是用以说明经,注解经的。我们要理解《易经》,就必须通过《易传》,我们普通人再怎么去说,都没有易传说的准确。所以与其去解经,还不如去解传,传弄明白了,反过来再看经也就明白了。
古时用以记载经和传的竹简都有其区别,一尺二的竹简记载的是传,一尺六的竹简记载的是经。此外我们应该知道,《易经》并非是在同一时期由同一人所著,伏羲造八卦距今已有万把年;到周文王演周易,距今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又过了五﹑六百年,才有孔子著文言。所以我们要把《易经》的经和传要先区别开来,这是《易经》的结构。
理解人和宇宙的关系
“彖曰”属于《易传》,是对每一个卦的卦辞进行注解和发挥,是《易经》和易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易经》每一个卦的整体和主体进行了说明。《易经》六十四卦的卦辞结束后,肯定就是彖辞。乾卦卦辞是“元,亨,利,贞”,那么其后的彖辞就对其做了一番注解: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这段话我已经在《通书》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其后说到“云行雨施,品物流形”,说明了整个大自然阴阳造化的力量。
“大明终始”,我们都知道有始必有终,有终必有始,对于这种因果循环来去的关系,有的人明白,有的人则不明白。能做到大明和彻底地了解万事万法的始终,的确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六位时成”,《易经》六十四卦都包含了六位,即每一卦都是六爻组成,上卦三爻,下卦三爻,因此为六位。同时还有时间作用于其中。
《易经》中有几个主要的概念,第一是“易德”,君子大人圣人之德;第二是“易几”,变化之机;第三是“时”,六位时成的“时”;还有就是“位”和“成”。我们说易卦卦象上有“初﹑二﹑三﹑四﹑五﹑上”六个位置,你要明白自己是处在什么位置之上。在“位”的关系上还有“乘”,也可说是“成”。从一个位置到另外一个位置﹑从现有的空间到另外一个空间,你所需要的轨迹就是乘。“乘”又和“几”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学易不懂几是不行的,否则就是一个瞎子。见几行事和见微知著的前提,就是要知几。此外,还要明白“变”,因为这一切都在不停地变化,在“六位时成”中也有着无穷无尽的变化,有因有果,有死有生。所以我们在学易的时候,一定要明白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
“时乘六龙以御天”,在古代,这主要是针对皇帝而言,居九五之尊,以御天下,以御天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什么是乾?什么是乾道?什么是乾道变化?为什么又能各正性命?我们一睁开眼睛,放眼世界,万事万物各有其性,各有其命,其性和命的依据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此物非彼物?此山非彼山?此水非彼水?此人非彼人?此时非彼时?这一系列千差万别的事物现象和社会现象,《易经》就说是由“乾道变化”而来。乾道,即乾元,这个元又是什么?我们谈万法归一﹑大彻大悟﹑把握命运﹑认识自我等等,都要在“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中认真去找寻答案。
“保合太和,乃利贞”,这里是在谈修为,不仅仅要保合,还要太和。紫禁城中有保和殿、太和殿、中和殿,其名其意就是出自这里。古时皇帝一统天下,其最好、最高的境界就是要保合太和,这个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我们凭什么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要研究和炼就“保合太和”的功夫,才能达到利贞的效果。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事物的起点在这儿,发起的因素在这儿,正是由于这个力量的存在,才能万国咸宁,整个世界才能有太平安宁繁荣的景象。
以上这些,一方面是彖辞对卦辞“乾:元,亨,利,贞”的理解和发挥,另外一方面又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宇宙观,以及对人和宇宙的关系进行了相应的说明。当我们面对天地、面对大道运行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作为?这里我们对彖辞只做一些比较肤浅的解释,因为我们可以通过文言来更好地理解彖辞。无论我们如何解释,都不可能跳出文言的范畴。前面只是让我们对《易经》和《易传》有一个初步的整体认识。
大象辞和小象辞
下面是乾卦的大象辞: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经》六十四卦,每一卦开始都是古卦辞,其后是彖辞,过后就是“大象辞”。大象辞的作用,就是在这个卦的结构下,作为我们具体的个人应该怎样去做。当你打卦后,你和你的环境处在某一个局面之中,在这个局面之中应该如何应酬和对待,就有大象辞给予你相应的提示。
在乾卦中,乾为天、为日,乃至整个宇宙或是大道。大自然永远都在向前发展,大道是马不停蹄地向前延伸的,新生事物是层出不穷的出现,每时每刻都在更新换代。我们要如何才能顺应自然和社会的变化?作为一位君子,就必须随时保持自强不息的状态。因为天道就是不息,所以君子当自强,而且还要不息,这就是大象辞给予我们的指示。
现代中国人经常都在用自强不息这个词,清华大学还以乾坤二卦的大象辞作为校训,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由此可见这句大象辞的力量。其实,在中国这两千多年以来,许多仁人志士都是将自强不息放在做人第一位的,时时刻刻地自我激励、自我警策,在思想上不敢有所放纵。一个要做大事﹑要成大业的人,如果没有自强不息的心态,没有自强不息的斗志,就不可能实现抱负了。对于自强不息我们都很熟悉,甚至天天都在念,但是自己是否能真正进入这样的状态呢?
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这句是小象辞,是用以解释它所对应位置的古爻辞。这里对应的是乾卦初九爻辞。以下分别是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和用九爻辞所对应的小象辞。
象曰:见龙再田,德施普也。
象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反复道,就是指在确立目标后,不易不移地在这条通往目标的道路上走下去。
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象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从初到上,从因到果,物极必反。初,是事物刚刚发起的阶段;上,是事物终结的阶段,当事物终结的时候,就要向其对立面转换。这里乾卦由六根阳爻组成,是阳极盛之象。初是阳在下,随着二三四的变化,到五则达到了极致,到六则物极必反,因此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易经》六十四卦都遵循这样的规律,在初二三四五上,都存在有始有终,且二三四五是过程,其中还有很多位的关系穿插在里面。从贫贱到富贵,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等等,都在这“六位时成”里面运行。其中的奥妙,让我们在讲解文言时,再予以详细地解说。
馒头从何而来
我们再来看下面:
象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在《易经》六十四卦里面,只有乾坤二卦才有“用九”和“用六”之说,这是因为乾坤二卦是枢纽,是纲领,其它六十二卦都是阴阳穿插在其中,都遵循并相应存在于乾坤二卦的“用九”和“用六”的规律之中。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这是对古卦辞“乾:元,亨,利,贞”非常详细和最具权威的解释,其实在讲解《通书》时,本人曾对此作出非常详细的阐述,在这里还是让我们再对其进行一番简单的介绍。此外,大家还可以结合本人的《通书略说》来进行体会和理解。
元,什么称之为元?元者,始也,万物发起的开始。元者,玄也,黑色称之为玄,看不清楚,朦朦胧胧。万物开始的时候是谁都看不清楚的,也是说也数不清楚的,说不清道不明就是玄。所谓玄,这种黑并不是指颜色上的黑色,而是指我们在意识上是模糊的,是意识上的不到位。
元者,始也,在事物处于原始状态时,就又称之为几。元者,几也,这种几还只是一种潜在性,不是现实性,还没有表现出来,天知道以后它会演变成什么样子,就更不知道此时它是什么样子。借用老子《道德经》中的话:“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是勉强称之为元,或称之为玄。
但是,也就是这个元,又是善之长也,是众善之长,是领袖,可以说一切事物都必须通过它才能生发出来。在高原农场的岁月里,那时候我们数十人每天都要去劳动,早晨吃个馒头后就开始挖草皮,开始只是几小堆,到中午的时候就垒成了一个草垛,到下午完工的时候就堆成了一座草山。那时我常常想:这片草山是怎么来的?是由早上吃的馒头来的。那馒头又从何而来?是由粮食而来。那粮食又从何而来?是从太阳能而来……依此类推,总结出地球上万事万物都从太阳能而来。
从这个角度出发,如果地球离开了太阳,地球上的一切都将不存在,这其中就有一种关于能的法则。因此,“元者,善之长也”又可称之为“能者,善之长也”,我们精神的能量、生命的能量等等,都存在于这个关于能的法则中。那这个能量究竟是什么?对此,宗教有宗教的说法,哲学有哲学的说法,科学有科学的说法,政治有政治的说法,心理学有心理学的说法,总之世间对此说法不一。在《易经》这里,我们则将其和“元”结合在一起来说。
亨通、利义、贞正
“亨者,嘉之会也”,亨者,通也。我们今天在这里聚会,就可以称之为“嘉之会也”。因为我们之间在互通有无——精神上互通有无,知识上互通有无,眼睛上互通有无,耳朵上互通有无,心意上互通有无,就是会通。
通,一个事物孤零零地存在,就不可能称之为通。在一片什么都没有的纯粹空的地带里,你可以说它无穷大,也可以说它无穷小,但都等于零,因为它没有内容。我们说空间大,是需要一定的内容来予以证明的;说空间小,也需要一定的内容来予以证明。亨者,通也,就一定要有对象。如果没有对象,又怎么能称之为通呢?它也需要一定的因缘,正是有了诸多因缘,才能将亨称之为嘉之会。这个“会”字,就把事物的因缘给我们明确地指了出来,之所以是“通”,而不是空洞无物的,只有在因缘际会之中,你能做到畅通无碍,才能称之为亨。
这就是乾卦的力量,乾元的力量。基督教说,凡是上帝创造的,没有一样是废品。黑格尔则说,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那么,乾元所派生出来的力量,就都是“嘉之会”。这是从整个宇宙生存论的角度出发而言,因为乾为天、为天道。如果我们将其缩小范围,归结到我们具体的个人身上,如果自己与周围的事物和环境都不能做到嘉之会,那还怎么通?那还可能成大事﹑成大业吗?
“利者,义之和也”,这里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利己是不行的,利己的人往往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只有利人,才能最终利己。现在社会活动中,都在讲互惠互利,共同繁荣,没有谁可以一个人就把利全部归为己有。儒家鄙视言利,很多人都看偏了,并错误地理解为儒家拒绝功利。其实,儒家并不是不谈利,只是很少去谈,而且对个人私利持批评态度,但是对公利,则是予以表彰、发扬。公利就是义,只有公利才能称之为义。所以“利者,义之和”,只有公利才能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现在,国家还是在不断地出台一些相应措施,以避免贫富差距过大,城乡差别过大,东西部的悬殊过大等等,避免由此而产生的诸多麻烦。因此,不管是一个好的领导、好的企业负责人,还是一个普通人,都必须善于在自己和自己的周围环境中做到“义之和”。只有做到了义之和,就才能找到你处事为人的平衡点。如果没有这个平衡点,你所处的局面、环境,就有可能倾斜甚至坍塌。
“贞者,事之干也”,贞者,正也,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在很多残留下来的殷周时期的记载甲骨文的龟片上,几乎每片都有这个贞字,多是指贞人,即占卜者。那时的占卜者可以说就是神职人员,是通神的人,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在上古时期,占卜者一般都是世袭,其实各行各业也都是世袭,这就具有连续性。贞,就离不开正。“事之干”,就是我们做事情的骨干,承担事情的主体,就必须是贞。离开了贞,做事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天一个主意明天一个想法后天一个策划,总是在变换之中,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干什么,就成不了什么大事。
要想成大事,就必须老老实实地把自己的位守住,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如果离开了自己的位,东一榔头西一棒锤,成天胡思乱想,那么将永无结果,一事无成。
君子须力行乾道四德
从上面所述,我们就应该可以看出在文言中对“乾,元,亨,利,贞”注释的力度。然而孔子仍意犹未尽,又继续加以解释。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我们已经知道了“元者,善之长也”,这个善自然可以和仁联系在一起。作为君子,作为大人,在他的精神主体里面就必须要有仁的理念,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灵魂深处,和自己的精神,和自己的生命融为一体。自己就是仁,本身就是仁人。作为一位领导,或是企业的负责人,一定要宽厚并有仁爱之心,才能使周围的人信服。反之,心地狭隘,性情残暴不仁,就不可能去领导一方。最近媒体报道的一些贪官污吏纷纷下马,也可以看到一些这方面的缘由。
“嘉会,足以合礼”。周易,毕竟是在周朝编写出来的,必须合乎当时的社会﹑政治﹑风俗等等礼术。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夫妇之间、兄弟之间、朋友之间、邻里之间等等,大家在各种各样、上上下下的诸多关系中,就必须有一个游戏规则,也就是礼。这个礼,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法律和道德意义上的综合体,是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游戏规则。
“利物,足以和义”,张载在《西铭》里有云:“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就指出利物实际上就是利民,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让老百姓富起来,还要在文化上、科学技术上富起来,要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富起来。
“贞固,足以干事”,目标明确,定位准确,并保持坚定不移的状态,这是成大事、成大业的基础。
“君子行此四者,故曰:乾,元﹑亨﹑利﹑贞”。作为君子,就必须身体力行乾道的四德,这是易经的总纲,也是儒家修为的总纲。以后的仁义礼智信,以及忠孝节义﹑礼义廉耻等等,都是从元﹑亨﹑利﹑贞这里派生出来的,是丰富和充实了乾的道德范畴和精神力量。以上,就是是文言对彖辞的注释和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