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何少见“电荒”?


  一场突如其来的“淡季电荒”眼下正席卷我国东中西部多个省市。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预警,未来数周内全国电力缺口保守估计达3000万千瓦,堪称近年来中国面临的最大一次电荒,各地将将不得不采取经常性停电或考虑提高终端电价的办法来缓解危机。近年来,我国电荒频发,且从“旺季”蔓延到“淡季”,不仅给居民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也令外界对于我国经济未来20年能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产生了质疑。

  煤炭发电在我国电力供应结构中所占比重高达80%,因此,电荒问题本质上是煤炭和电力市场化不同步的问题。我国火电行业由上游煤炭企业、中游发电企业、下游电网企业,以及作为消费者的居民和工业用户构成。其中,煤炭价格早已一只脚踏入了市场经济时代;而上网电价目前仍实行严格的政府定价,被牢牢定格在计划经济时代。这种前后脱节的市场化,或许正是造成近年来电荒频发的根源之一:面对煤价和上网电价的倒挂格局,“生产越多、亏得越多”,发电企业自然宁可选择让大批设备处于闲置状态,这是任何正常企业都会做出的理性行为。但另一方面,电网企业的垄断低效同样是催生电荒的温床,其内部居高不下的“不透明成本”挤占了中游环节大部分利润,导致发电企业最终失去了生产积极性。

  与中国相比,作为当今全球最大的电力消费国,美国却很少出现持续、大面积的电荒;即便有,也只在冬季用电高峰期短时间、局部出现,很少在淡季就出现如此严重的电荒。当然,这其中有一些历史和结构因素,比如美国早已迈入了服务经济时代,而我国尚处于重化工业过程当中;再比如,美国天然气发电比重高于我国。但考虑到美国煤炭发电比重仍占据半壁江山(50%)、人均电力消费6倍于我国,以及相对低廉的电价等事实,美国在电力市场管理方面显然有过人之处。

  美国电力市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市场主体多元化,在发电、配电、输电、售电等诸环节均存在充分有效的竞争。1996年以来,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陆续出台法令,全面推动美国电力市场化进程,如要求电网必须公平开放,并在各州建立电力批发市场,实现发电和销售的竞争。目前,全美仅电网公司数量就超过500家,这与我国只有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区区几家垄断企业的格局无异于天壤之别。充分透明的市场竞争,大大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和终端电价,更让行业暴利无处遁形。

  这种市场化改革的经验同样适用于我国。其一,政府应清楚界定电力的商品属性。如果政府认为电力并非市场化商品,就应继续积极介入煤企和发电企业的价格谈判;反之,如果政府认为电力是一种市场化商品,在允许上游煤炭企业涨价的同时,就应当允许电力行业也相应弹性提价——当然,基于民生考虑,政府也可以认定电力对于特定用户(比如居民)是非市场化商品,而对于另一些用户(比如高耗能的工业企业)是完全市场化商品,放开对后者的电价管制。

  其二,电网企业更应进行市场化改革。作为垄断性国企,尽管电网企业一再宣称自己并不存在暴利,甚至抱怨经常默默承受亏损,但公众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一系列事实,特别是不久前多个地方曝出的国家电网下属企业利用公款大肆兴建别墅群的负面新闻,很难相信电网企业“非暴利”和亏损的真实性。人们与其寄希望于电网企业在内部形成自我约束机制,不如将其交给市场;或允许更多民营企业和合资企业进入这一领域,与国有电网企业进行公平竞技,看看别的企业在成本控制和盈利能力方面是否能做得更好。

  其三,还应通过市场化定价机制来减少电力资源的无度消耗。在低电价刺激下,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工业的过度投资对电荒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以电解铝行业为例,中国每生产一吨铝,耗电约为1.5万度;而一个中型电解铝厂,一年耗电量在30亿度左右。如果适当提高工业销售电价,无疑将激励这些企业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或自发采用更多节能技术。

  未来,随着公众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中国可大规模开发的水电和风电资源其实远不如想象中那般充沛;而经历过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后,世界各国对于“大上、快上”核电项目也都持谨慎态度。在可预见的将来,火力发电仍将成为我国最主要的电力供应来源。若不想被电荒这个幽灵长期纠缠,一场彻底的市场化改革终究无法绕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