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住宅土地供需矛盾的必经之路


——如何解决城市化进程中,数以亿计新增人口住房问题

如果说现在的房价太高,那还是在两亿多的农民工都挤在集体宿舍、建筑工地工棚、市郊农村的情况下。

而且,我们不能永远让农民工像候鸟一样,春节回老家,过完春节返城就进集体宿舍、临时工棚。城市化进程包含农民工居住生活的城市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继续,城市和农村人口的比例也将比现在的1:1(根据最近一次人口统计数据计算得出)更高。如果把他们的住房问题考虑进现在的住房体系内的话,巨大的供需矛盾影响下,控制房价几乎是神话。

房价高,本质上是供需问题。核心要素,当然是土地资源的紧张。但是,有18亿亩耕地红线的超级壁垒横亘眼前,如何在房价已经高企的情况下,解决未来数亿城市新增人口(将主要由农民工转化而来)的住房问题?

一个有效、可行的方法是改变目前的城市规划准则。即,要在有限的土地上,建设更多的住宅。要实现这点,改变目前的住宅朝向、日照、容积率、绿化率、建筑限高等规划要求,是切实可行、且不能绕过的路径。

降低、甚至取消住宅朝向、日照、容积率等技术要求,将使建筑物的间距缩小,建筑物的四面都能被充分利用,能在有限的土地上建设更多的房子。这样房子成本中的最大项、土地费用将能得到显著降低,从而为市场提供更多、更低价格的房子。

目前的日照、朝向等规划指标的形成思路来自上世纪中叶。相对那时建筑的人工通风、照明等技术限制和成本,采取按日照、朝向等条件满足健康要求建设住宅,在那个历史阶段是合理的。但空调通风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使得今天建设的所有住宅,都仍然采用过去的日照、朝向等规划要求,显得过分奢侈。

从建筑技术角度看,取消朝向、日照要求后,建筑设计将更能符合现代高层住宅的建筑形体需要。如果要求朝向、日照,高层建筑的平面形式基本上只能采取板式、品字形、蝶形等,这从抗震和建筑成本上来说,都是不合理的。在一线城市住宅全面迈向超高层建筑的时代,建筑物平面形式的可选择性,其实正变得越来越小。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几十层的高层公寓的平面布置,一般不会过分迁就朝向、明厨明卫等国内眼下十分看重的住宅设计要点。多采用筒形等抗震性能好、造价低廉、建筑外观简洁的设计形式。

放宽、甚至取消住宅朝向、日照、容积率、绿化率、建筑限高等技术要求,政府除了对于特定区域进行城市规划限制外,一般的区域都可以交由市场来决定。但政府对一些公益性的规划要求必不可少,比如消防、区域交通、教育等规划限制要到位。

放宽或取消以上规划要求建设住宅,不仅可以大大缓解用地矛盾,也可以建造更适合农民工需要的低成本房子。看似这样做是在建“贫民住宅”,但不这样做,“贫民”永远连像样的房子都住不上。那才是真正的错误。

从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城镇人口剧烈膨胀的趋势看,城市规划必须在上述问题上作出改变,且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