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之内两位大将或离职或转岗
北汽高层缘何突发人事震荡
这两年中,无论企业并购、重组还是自主品牌发展,成绩最显著的无疑是北汽等几家位于第二阵营的汽车集团。当前,北汽集团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北汽小型车平台产品上市在即,首款自主品牌中高级轿车样车已试制成功,自主品牌发展正待全面发力。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却接连传出北汽高层人事变动的消息——北汽集团总经理汪大总由原职转为“专务总经理”,北汽集团副总经理、北汽股份常务副总裁张欣提交辞呈。为何这两位北汽自主品牌发展的标志性人物此时离场?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原因?
张欣:冲向下一个自主战场
王 璞
5月18日午后,记者拨通了张欣的电话,他以一贯的爽快向记者证实了即将离开北汽集团的消息。
就在此前的一周,5月9日,记者刚刚采访过张欣。采访的主题是身为大集团自主品牌业务负责人的酸甜苦辣。这个采访已经约了两个多月,记者并不知道,这次面访可能是张欣以北汽集团副总经理的身份接受媒体记者的最后一次专访。
他,还是那个张欣
利落地在鹏龙大厦的停车场停好车,然后快步走向一楼大厅,见到记者后招手、微笑,用一个南方人并不多见的洪亮嗓音喊了一声记者的名字。他,还是那个张欣,那个守时、直爽、果断、永远精力充沛、满怀激情的张欣,那个自称在工作中是“万金油”、在生活中是绝对“五好男人”的张欣,那个有些锋芒毕露甚至颇为强势的张欣。
“10年里,先后担任三家汽车企业的总经理,我的职业经历恐怕在国内也是罕见的。”5月9日采访时,这句开场白并未引起记者的注意,只记得话音未落时,张欣爽朗的笑声。他就是这样一个会为自己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张欣,他就是这样一个自信得可能会被别人误解为有些自负的张欣。
“除了北京空气比较干不太适应之外,其他倒是没什么。”张欣说。工作地点和环境的变化并未改变张欣什么。一般情况下,他仍然不愿召开两个小时以上的会议,但对每项关键工作的进程都了如指掌;办公桌上依旧放着那两本书——《毛泽东选集》和英文词典;利用周末加班抽出时间在办公室看书的习惯仍然坚持到现在。
现在看来,5月9日采访中,张欣的很多话可能另有深意。
其间,记者问张欣“在北汽的三年您有哪些变化?北汽给你带来了什么?”张欣回答说:“应该这么问,加盟北汽的3年里,我为北汽带来了什么?最关键的是为北汽自主品牌的发展注入了信心。3年来感受最深的是在18个月的时间里我和我的团队成功建成了株洲基地并搭建了两个整车平台架构,为此我感到很骄傲。”回想这句话,记者相信,那时张欣对他三年工作的回顾跟他即将辞职一事不无关系。
愈发坚定的“自主情结”
2008年8月,怀揣着继续实现自主品牌事业梦想的张欣离开“上南合作”后的上汽北上。到北汽就职后的第4个月,张欣组建的北汽集团乘用车事业部成立。张欣清楚,对北汽自主品牌乘用车来说,晚、乱是现状,争取时间是关键。于是他和他的团队马不停蹄地投入到这场争分夺秒、保质保量的战役。
在张欣看来,中国汽车的自主品牌事业需要这样一批领军人物:有激情、有国际眼光、有清晰的思路、有强大的道德力量和榜样力量,有专业素养、有历史责任感、有充分的话语权,还必须是个强势人物。
固守“强势”的风格——放在决定离职的背景下看,这是不是也是当时张欣反思的一个问题?
去意明朗 下一站在何方
巧合的是,三年前张欣离开上汽时,记者也专访了这位焦点人物。记者觉得,张欣此次告别北汽与3年前那次辞别上汽有所不同。
3年前张欣来到北汽时,一大批共同奋斗过的南汽员工也随之北上。据知情人士透露,这次张欣的离职并不会带走大批昔日“战友”。“以张欣的为人,他不希望自己的离职伤害北汽自主品牌未来的发展,对此他是有感情的。”以为在张欣身边工作的知情人士说。离开上汽时,张欣可能是无奈。而对北汽,张欣有更多的不舍。
下一个战场,张欣又会选择哪里?
按照坊间的传说,川汽、江淮和吉利沃尔沃被锁定为张欣“新东家”的重点目标。
以记者的观察,张欣是一个喜欢“打天下”胜于“坐江山”的人。习惯应对各种复杂情况和艰巨挑战,与相对安逸的环境相比,他更喜欢将自己置身于逆境,享受承受压力、排除困难的成功。这恐怕也是张欣会在不舍中选择离开北汽的性格原因。
北汽方面迅速发布官方声明,避谈矛盾
宋凤珠
北汽人事变动的消息传出后,本报接近北汽高管的同仁分别致电集徐和谊和董海洋,希望核实张欣、汪大总人事变动的消息并了解其中原因。但电话始终没有打通。后来,其中一个手机干脆成了空号。
5月18日,北汽集团以不常见的反应速度,对部分媒体发布了有关汪大总职务变化的官方声明。声明中说,北汽集团总经理汪大总到2011年4月底为期三年的聘期已满,被北汽集团董事会续聘为专务总经理,负责国际事务。北汽股份公司总裁韩永贵代理北汽集团总经理职务。按照北汽的解释,汪大总不再全职担任总经理职务,这也是汪大总的个人意愿。
北汽集团对汪大总在北汽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三年来,在董事会的领导下,汪大总发挥其技术管理特长,与全体员工共同努力,使北汽的经营业绩大幅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国际化步伐大大加快,北汽已经成为在国际舞台上活跃并受到高度尊重的大型汽车集团,这其中汪大总先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北汽集团感谢他三年来的辛勤工作。”
但关于张欣离职一事,北汽方面表示,将在稍后发布消息。
汪大总独家回应本报:未来将在更宽的平台上做事
宋凤珠
北汽人事变动的消息传出后,汪大总始终没有回应媒体的追踪采访,因此,关于汪大总目前状况和未来去向的说法有多种猜测。
5月19日,本报记者拨打汪大总手机,竟然接通,他也欣然接受了这次采访。不过有点出乎记者预料,汪大总对职务变动一事表现得极为平静,与北汽的官方表态几乎一样。“在北汽不再担任全职总经理,我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国际并购这个领域。我还是汽车人,我将在更宽的平台上为中国汽车业做事。”汪大总说。
在美国通用21年、12个部门的工作经历以及设计与检测部门总监的位置,使汪大总成为在设计、研发、采购、管理等环节全面了解汽车技术和管理的人才。在北汽的三年间,除了协助制定公司战略规划、筹划包括自主品牌、跨越式发展等举措,汪大总在北汽走国际化道路方面的工作尤其得心应手。由于他对汽车技术的精准掌握和对萨博的了解,北汽得以用较少的资金买来萨博最有价值的资产。此外,北汽还收购了瑞典威格尔变速器、与荷兰英纳法天窗签署收购协议。
汪大总认为,金融危机带来的重新洗牌和产业转移,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很好的机会。前两年靠政府救助资金度过金融危机的企业,债转股的部分如今大多到了脱手时期,这对于目前正在急迫打造自己的核心零部件技术的中国汽车企业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期。以他的国际化视野和跨国公司工作背景,加上这几年在大集团建设自主品牌平台的经历,他将在帮助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效力。
萨博事件”是导火索吗?
王 璞
汪大总、张欣的职位变动,恰逢世爵与华泰、庞大关系多变的时期,于是有人猜测,汪大总职位的变化和张欣的辞职可能与“萨博事件”不无关系。
收购萨博的核心资产,是汪大总在北汽自主品牌发展中所做的贡献之一。但是日后世爵收购萨博品牌、如今又决意卖给中国企业,是当时无人预料到的。在世爵与庞大的关系中,人们也相信幕后有北汽的身影。无论如何发展,萨博未来的走向都有可能对北汽自主品牌轿车的市场表现带来一定的变数。
但是,记者认为,就此推断“萨博事件”导致张、汪“半途而废”或是“激流勇退”难以成立。以北汽的实力,自主品牌的发展势不可挡;以张、汪二人的性格和经历,这点变化也算不上什么。
事实上,汪大总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职位的变动与“萨博事件”无关。张欣在谈及北汽自主品牌的推进时,也只字未提有关萨博的事情。
董海洋是“地震源”?
王 璞
这是一个尖锐却又不可回避的问题。
有人说,当董海洋履新北汽股份副总裁时,“张汪变动”就成了迟早要发生的事。
提及董海洋,并非涉及张、汪和董的私人恩怨,这里,“董海洋”只是一个“符号”,仅仅代表北汽集团组织结构调整中出现的变化。
对于北汽集团来说,整体上市、调整组织结构是必经步骤。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伴随部门和管理者权利的变化以及人事关系的磨合。分析人士认为,张、汪二人都是实干类型的人,不喜欢也不擅长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而要想在北汽自主品牌汽车业务中大展身手,没有足够大的权限恐难顺利进行。
就在业内特别关注张、汪变动的时候,据说,5月18日晚,代理总经理韩永贵带队的特别工作小组已出发奔赴德国,广泛招聘研发等人才。一方面是人才流失,一方面是新鲜血液加盟,这或许就是震荡发展中的中国汽车产业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