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是否为“性都”,书记说了不算
今日《大洋网-广州日报》一篇题为《东莞市委书记称“性都”说法是对东莞的偏见》的文章披露,今年4月29日,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在“微访谈”中回答网友提问时也表示,“性都是对东莞的偏见。‘爱老婆禁止去东莞’是对东莞的片面解读,在客观上也是个鞭策,说明东莞的城市形象宣传推广工作力度还不够。”
很奇怪,《广州日报》作为一家较有影响力的党报,竟无视新闻的时效性,将刘志庚20多天前的讲话内容来当新闻。而令人难以容忍的是,该文的标题也是借用该报4月28日采用过的标题,只是中间少了个无关紧要的“的”字。
当我在《凤凰网》上看到以放大的黑体字为标题的《网友发万言书为东莞正名 “性都”称号伤害形象》,及集中显示的好几篇意在争辩东莞并非“性都”的文章时,我已经明白,这些媒体都是为了帮助东莞市,尽快甩掉“性都”这个称号。
笔者虽在多年前去过东莞,但该市被外界称为“性都”一事,我还是在上月从刘志庚的口中第一次得知,这次算是“复习”了。
但东莞能否配得上“性都”这个光荣称号,却不是媒体多发表东莞“正面消息”,网友多写几篇“万言书”就可以得了的,更不是书记多说几遍“别人对东莞有偏见”,就可以抹杀这一“光荣”称号的。
笔者一直关注东莞在近30年中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顺德的体制改革模式,曾令我倍感兴奋,认为这是中国目前最为积极的改革。而有关东莞色情业的典型性新闻,在去年也是被不断曝光,先有“用绳子牵‘小姐’游街”,后有“残疾老人绘扫黄地图”。这些全新的涉黄信息,竟都是发生在东莞。两个典型性案例的背后,是否说明该地色情行业发达这“普遍性”问题呢?
一位残疾老人,能稳、准、狠地绘制扫黄地图,一方面说明该地的色情业真的很发达,另一方面则完全可以说明,该地警方“扫黄”不够得力。
比如今天早上看到《国土督察组进驻河北香河严查圈地暂停当地土地审批》一文后,我就曾发出质疑,远在北京的记者,敢于冒着生命危险去香河采访土地违规案件,而专责国土管理的各级国土官员,会至今浑然不知?国土资源部门花那么多钱弄的卫星照片,难道都放在保险柜里,专供几十年后作为历史资料研究?
笔者甚至在微博里呼吁,河北省香河县长期大规模非法圈地问题,国家土地督察北京局、河北省国土厅及廊坊市国土局的官员,或已构成“渎职”嫌疑了,如今靠他们去查,也一定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此希望各地检察机关提前介入,通过“抓一批”渎职的土地官员,来警示全国范围内依然浑浑噩噩的国土系统官员,否则整治土地混乱局面,只能是空想。
东莞市要想不被社会说成“性都”,也只能靠大力整治公安队伍,将那些色情场所的“保护伞”掀掉。否则,在东莞“性都”称号是否名副其实这个问题上,书记说了肯定不算。
推荐导读:
校长、老师性侵未成年学生,应加重惩处
国土部严查强征强拆,是虚张声势
新版“药家鑫”频出,为催药家鑫“上路”
杀人乱扯“弹钢琴”,强奸要赖“俯卧撑”?
“激情杀人”和“临时性强奸”,是一路货色
称“邵氏弃儿”,或成计生部门的帮凶
请张副院长收回“醉驾不一定入罪
新闻链接:
东莞市委书记称“性都”说法是对东莞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