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的“人=狗”观与西人的“狗=人”观


    对待狗的传统态度,中西方截然不同。所谓不同表现在各个方面,有历史文明的传承,有宗教信仰的熏陶,有动物职能的认知,有饮食文化的影响,还有……;其中最重要一点恐怕思维模式或思维定式的根本差异。

    国人会说,连人都不被看重,况狗乎?

    西人会说,连狗都会被看重,况人乎?

    也就是说,前者是用“水落石出”的方式,将人降低到狗的低度—人低狗更低;而后者是用“水涨船高”的方式将狗上升到人的高度—狗高人更高。

    黑格尔有句名言,一个老人与一个孩童同说一句格言,而他们所包含的内蕴是不一样的。老人是饱经风霜后的彻悟;而孩童则可能是牙牙学语的模仿。

    我很理解上述西人的“狗=人”观,也理解国人的“人=狗”观。

    在中华文化中,的确狗的地位很低,几乎汉语中所有有关“狗”词汇、成语或俗话都是负面的,如狗咬狗、狗屎堆、狗杂种、狗仗人势、狗胆包天、狗苟蝇营、狗急跳墙、狗屁不通、狗屁文章、狗头军师、狗血喷头、狗咬吕洞宾、狗眼看人低、狗嘴吐不出象牙等等。

    根据多年与各种狗相处的经验,它们的确如西人所说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极通人性,简直就是不会说话的儿童(其实它们可以听懂不少人的语言,也有自己的“语言”,并用之与人沟通),几乎每天给你带来不尽的欢乐,使难以负荷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得到松弛。

    养狗的西人对狗就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各种营养的配置,每天例行的散步,睡卧起居的安排,定期身体的检查等等。

    西方对狗等有着严格的法律,若虐待它们,就会面临牢狱之灾,更不用说将它们当成食物了。因狗坐牢!?在这一点上,似乎“人不如狗”。

    而国人的“人=狗”观,也许是饱经数千年风霜的感悟,也许是对人的尊严本身的根本反思。

    设身处地想一下,倘若有人仰天长叹“人不如狗”时,那是何等的无奈之极,悲情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