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有品质的公共文化生活


  前段时间很多国家级公益文化场馆开始免费开放,迎来人潮汹涌,结果人们参观国家博物馆很吃力,中国美术馆让专业人士感觉艺术氛围被破坏了,国家图书馆常来做作业写论文的大学生也感觉很不爽。

  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绝对是好事情。从权利公平与文化平等的视角来说,肯定不能因为专业人士的抱怨与不满,就去开倒车,重新通过收费来设置门槛,把人们赶出这些公共空间。但我也认为,通往有品质的公共文化生活,仅仅靠权利保障是不够的,如果不能通过有价值的文化引导,就很容易造成公共文化资源的浪费。

  事实上,公共文化空间的尴尬情况,并不只是发生在那些国家级文化场馆中。随着公益性文化场馆在各地免费开放,很多地方的精神栖息地,却变成了喧哗的菜市场。比如,前一阵子,上海媒体也对免费开放文化场馆情况进行过盘点,也同样发现很多遗憾的情况。不必讳言,一些人的行为,对文化传播与艺术辐射来说,确实也可以说是降格与毁损。

  对待这个问题,当然需要继续加大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不断提升这些公共空间的服务水平。当然,公共财政始终是有限财政,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也同样需要过程。更何况,最近也有媒体报道称,一些地方即便免费开放文化场馆,也是人烟稀薄,冷冷清清。这一切,都意味着,如何引导人们过有尊严有质量的公共文化生活,同样是极其重要的事。

  权利就摆在那里,它能不能得到公权力的维护,是一个问题;而公民懂不懂以合理的方式去享用,又是一个问题。为什么美术馆里会有参观者躺在椅上睡觉,为什么会有人在展画上指指笃笃,为什么甚至会有大婶拿着菜篮在展厅内大谈“煲汤经”,说到底,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离有过上有品质的公共文化生活,还有很大的距离。

  必须承认,免费开放公益性文化场馆,对于很多人来说,缺乏文化心理基础,是一件很突兀的事。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很多中国人对政府与市场、社会与法治的认识,都有很大提升。但是,在文明与文化的精神提升方面,却又有很大的滞后性。这里面有很多原因,比如,人们工作的不稳定,休闲娱乐的私人化,社区生活的封闭化,城市化进程中的无根感,都在不断压缩人们在一起的公共空间,使人们没有真正学会去过有质量的公共文化生活。

  更重要是,当前社会并没有为各个阶层的人们都提供有充分梯度的公共文化空间。文明在高处,从来不是一步就能踏上去的。同样是免费开放,国外大型公共图书馆或美术馆里那种文化氛围与文明程度,让无数中国人为之感叹。那是因为,在通向那些的公共文化空间之前,他们已经经过很多层次级别的公共文化生活的熏陶。比如,在以社区为活动单位的美国,无数社区公共图书馆早就奠定了人们的文明习惯。而这样社区公共文化生活空间,在中国其实是很逼仄的。

  而且在我们的一些小型社区文化场所,在文化选择方面,又缺乏多元性与丰富性,文化活动模式很单一,扭扭秧歌,唱唱红歌,离培养人们过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生活,仍然还是有很大距离的。加上学校教育与大众传播在公共文化生活的倡导上,也有很多需要提升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下子走进那些国家级,或者城市地标性的公共场馆,自然会因为缺乏应有的文化体验,而扭害到其专业文化的氛围,也损害到公共文化资源的效用。

  所以,针对公益性文化场馆出现的种种尴尬,现在不仅需要加入对公共产品的投入,需要相关公共服务的提升,需要维护人们平等享受文化的权利,更重要的是,全社会还应该找到一条对文化与文明进行系统修补的道路,来通向有品质的公共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