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的孩子注重打扮成绩一落千丈怎么办


杨老师:

您好!我是一名初一学生的家长,游览了您的网站,拜读了您的文章,受益菲浅。

最近我非常的苦恼,因为我的孩子变得特爱打扮了,每天早上都要洗头,还要吹头,上发胶,看上去一点都不象个学生,不让他上发胶,他就偷偷买着在外面上,还被老师没收了,他就又买一瓶,被我发现了,他还说快用完了,准备丢掉的。心思完全花在这方面,成绩一落千丈,老师还跟我说他追班里的一名女生,还给那个女孩子买东西,再就是跟班里表现不好的孩子一起玩,上课老走神,我也跟他谈过很多次,他每次都答应的好好的,可就是做不到。我也看过很多这方面的书籍,可就是对他不管用,希望您能在百忙之中给我一些建议,让我的孩子早日走上正轨。谢谢!

这位朋友:

您好!你说“孩子变得特爱打扮了……追班里的一名女生……跟班里表现不好的孩子一起玩,上课老走神,我也跟他谈过很多次,他每次都答应的好好的,可就是做不到”。首先我要说的是你的孩子进入了青春期,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一般都会或多或少出现情绪暴躁、爱和人争吵,不喜欢被别人批评,不喜欢被父母管,爱看言情小说,情绪波动大,喜欢和异性说话,有了心中特别喜欢的异性,做有性内容的梦,敏感脆弱,注重打扮、十分关心自己在异性心中的形象,总是以善意的、友好的态度来对待异性的“娇气”或“淘气”, 以特有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等方面的表现。这些都是性意识觉醒以及在强烈的对异性好奇心和相互了解愿望的驱使下产生的心理和行为,它是非常正常的。

其次,我们知道,孩子成长和成功需要父母的鼓励、支持和肯定,所以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家庭生活氛围,多与孩子心平气和的交流,走进孩子的内心以积极心理和行为来理解、尊重孩子青春期的正常心理表现,让孩子能在苦恼的时候把心里话坦诚地告诉父母,父母像对待自己的同事和朋友的心理来对待孩子,自觉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眼光、心理来看待和考虑问题,同时尽最大可能与孩子的心理保持步调一致,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我们对他的理解、尊重、支持和信任,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之中去。不要打击孩子,时常赞赏孩子,每当孩子取得一些进步时应该给予肯定,帮孩子共同营造成就感,让孩子在享受快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转变自己的心态,进而调动和激发孩子的积极情绪来促使他把心思转移到文化课程的学习上来。

第三,社会心理学家却认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入,最渴望他人的赞美。赞美是一种鼓励,它在人们心屡深处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种的是奋进向上的种子;它是一种兴奋剂,让人更加充满活力和精神;赞美还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能使人们坚定发展的方向。所以要多多运用“0×0教育模式”--指出孩子的优点(0),然后由“如果”或“假设”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进一步肯定(0)——进行褒扬、鼓励和赞美,比如,孩子遇到困难时要关心、支持、鼓励;孩子出现进步行为表现时及时给予表扬、激励和肯定(比如,努力程度、按时完成作业、写作业又快又好等),鼓励和支持孩子寻找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独立的学习模式,最终达到良好的学习状态;利用孩子的特长、兴趣以及其他表现良好的地方,充分运用“0×0”教育模式来化解孩子消极的心理表现,在赞扬和鼓励中帮助孩子建立对健康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第四,家长在家创造良好、民主的家庭环境,和孩子交朋友,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责骂,合理对待孩子的需求,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经常鼓励孩子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使孩子在学习上有个明确的目标,让孩子充分感受亲人的关心、关注和关怀自己,这样一来孩子就会以快乐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之上。

第五,要正确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避免直接批评,不要与孩子发生正面冲突,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和引导方式。所以我们平时在家庭要创造和谐、温馨和关爱的环境,在饭桌或其他闲暇时间家庭成员之间就像与要好的同事、朋友在一起一样能畅所欲言,这样你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环境和恰当的氛围中给予孩子恰当的诱导,进而使其,帮助孩子解决青春期的烦恼。

第六,要帮助和鼓励孩子进行换位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难免和孩子发生矛盾,这些矛盾冲突也易造成伤心、气愤等不良情绪,若不及时消除,就会导致抵触心理,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孩子生活兴趣和学习效率下降,甚至激化双方的关系。改变这种不利境地的最为理智的办法就是帮助和鼓励孩子进行心理换位——假设你是爸爸我是孩子,我现在对你这样你会怎样处理呢?这样一来孩子就会置身于父母的立场去思考、去感受,就会发现父母的难处,甚至有时的无可奈何,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就会逐渐理解父母而使亲子之间的关系逐渐得到改善,进而就会自觉减轻或避免自己与父母的抵触情绪。

第七,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分析他们感受和需求。当孩子向你谈他感兴趣的问题时,要集中注意力听,不要似听非听,或者一面做事一面听;如果正在做十分紧急的事,不妨跟孩子打个招呼,以便孩子能谅解。即使一开始就不同意孩子的意见,也要耐心听完,充分了解他们的看法,分析孩子背后的感受和需求,并充分考虑,然后用朋友式的商量口吻,语气平和地与孩子交换意见和看法。不要唠叨说教而不考虑孩子的心理需要。

第八,尊重孩子,坦诚交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有自己独特的经历,独立的思想、愿望、要求,希望在与他人相处时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对待孩子也需要尊重。在与孩子的交流沟通中要做到“坦诚”二字,诚意、诚恳、真诚,它常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其实,尊重孩子、与孩子坦诚交流会使孩子更加尊重自己,而教训常常使得孩子带来反感和对立,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因为教训、命令往往基于个人的主观意识过强,忽略孩子的感受,不留余地地说出对孩子的评价,结果造成孩子的不愉快。

第九,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放手让孩子去做事情。对孩子做的事不要每件都去指手划脚,许多事可以放手让他们去独立进行。父母要做的就是经常关心他们,给他们出主意,提供信息、资源。对需要干预的事应采取适度的形式,因为采取激烈的方式易产生隔阂甚至加深隔阂。事实上,在孩子的心灵深处并不能完全摆脱对父母及其他成人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和程度与过去相比有所改变。童年时对父母的依赖更多的是在情感和生活上,当父母告诉自己该怎么做人做事时,他非常顺从,也乐意听。而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则一般觉得自己长大了,是个“小大人”了,可以自己做主了。这时候,父母再像孩子以前那样告诉他们遇事该怎么办时,他们就会表现得不耐烦、甚至出现逆反心理。他们需要的,则是更希望父母“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选择”,并理解、信任他们,支持他们。

第十,对孩子所做的任何事尽可能宽容,并保持冷静,避免做出过分的反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青少年时期是容易犯错误的时期,要尽量指导孩子少犯错误,但不能一味地要求孩子不犯错误。如果要求过高,就容易让孩子反应过分。即使是家长一次偶然的过火行为,也容易在孩子感情上留下长期的裂痕。家长在批评孩子时,要给孩子解释的机会,鼓励孩子能自己说出改进意见或者父母帮着多想出几种解决的办法来,同孩子一起分析每种方法的利弊,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

最后,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与孩子的感情交流;同时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相信孩子自制、自控、自见、自胜、自信的能力。这样我们的孩子就会感觉到这是父母充分尊重和信任自己,他也就会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有意识的陶冶和锻造自己,进而习得有利于促进自己情绪调节的方法,同时还会在学习和生活的体验中逐渐达到心灵丰润、健康与成熟。

以上回复敬请参考,你的朋友杨永龙期待着你指导孩子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