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MBA教育----第七届MBA发展论坛侧记与思考
[前言]:2006年5月27-28日在千年学府—湖南大学举办了第七届中国MBA发展论坛,论坛主题是传承文明,经营天下----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MBA教育,目的是共谋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MBA教育发展之道,促进中国MBA交流、联合和发展。5月27日上午的主论坛邀请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张维迎教授做了“创新与企业竞争力”的演讲,湖南大学副校长陈收教授做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MBA教育” 的演讲,香港城市大学游汉明教授做了“MBA教育的历史与中国传统文化” 的演讲;还有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总裁王璞和学生代表致辞。5月27日下午学企论坛以座谈和互动的方式进行了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的探讨,而同时进行的学生论坛则做了文化交流,协同发展的演讲与互动。笔者以此次MBA盛会撞击出来的思想火花为契机,以及对中国MBA教育的理解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悟,来和MBA同学们交流共进,互励共勉。
[关键字]:MBA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
MBA是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的英文缩写,中文即工商管理硕士.它是一个具有国际可比性的专业学位,目标是培养高层次的商界领袖及务实型的管理人才,是目前全世界最为知名和被广泛认可的学位.MBA教育起源于美国,大约于1908年诞生于哈佛大学,到现在已经有近100年的历史.目前全世界每年有数以万计的MBA毕业于世界各大商学院,成为出类拔萃的工商管理精英,领导着世界各国企业在全球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中国MBA教育起步于1990年,虽起步较晚,但经过十多年积淀,中国MBA教育事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当代中国企业输送了大量实用型管理人才.但也出现过MBA毕业生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很多商学院理论多,实践少,且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现象严重,产生企业与MBA学生能力之间的错位,所以有知名人士提出MBA的简称也可以是Money of Base Ability(MBA学生应是赚基于能力钱) 和Morality of Base Ability(MBA学生应是有基于能力的道德,通俗点是德才兼备) 的简称.
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已发展了5000多年,其间形成了自己民族独特的、包罗万象的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积淀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从“农业-宗法”社会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伦理型文化。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法家文化、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文化。就儒家文化的系统性和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影响来看,儒家文化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道家看似虚玄,倡言“无为”,然而其真正的目的却是为了“无不为”,当时的“无为”是在等待时机,时机一到就更加“大有为”,但道教消极避世的思想抹杀它一定的光彩。法家文化一切以实效为依归,具有更明显的现实精神,自秦严刑峻法和秦朝的迅速崩溃后,法家文化逐渐走向穷途末路。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更是世界军事领域著作的一朵奇葩,但没有续作者发扬光大。儒家文化主流都是经世致用、兴邦治国、教民化俗的。中华文明之所以数千年流长而不衰,就得益于孔子及其后历代圣贤的儒家文化的精神滋养。儒家文化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文化的主流,但其他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就当前对国家、社会、民族、政治、经济、伦理、道德、企业、个人的现实意义影响而言,有其相当先进性的一面。当然中国传统文化有其不容置疑的优点,同时也有明显的缺陷和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这里我们主要探讨它的优点,发扬传统文化先进性的一面应用于MBA教育的学习生活中。
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探寻中国传统文化是纵向的,那横向的就是中华各区域文化,这样一来,经纬交织,使中国传统文化就有声有色的显现出来。如慷慨悲歌的燕赵文化、精敏强干又温婉如玉的吴越(江浙)文化、浑厚浓郁的中原文化、清奇诡谲的荆楚文化、闲雅飘逸的巴蜀文化、经世致用又叱诧风云的湖湘文化、重商实用的岭南文化、豪洒奔放又古雅忧沉西北文化、厚重粗放的东北文化、敦朴厚实又多鸿儒的齐鲁文化等等。下面就第七届中国MBA发展论坛中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MBA教育的一些思想在进一步进行阐述。
湖南大学副校长陈收教授做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MBA教育” 的演讲所言,千年学府是湖南大学的雅称,他源于湖南大学的前身---岳麓书院,是先进学校的一个组成部分。岳麓书院是湖湘文化的一个浓缩,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中一个璀璨的明珠。岳麓书院创建于公元976年,历经千余年兴衰,变迁和发展,形成了特有的教育传统和人文传统,它不仅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教育思想,更重要的是她为中国培养了众多的杰出人才,朱熹、张轼、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黄兴、毛泽东、彭德怀、胡耀邦、朱镕基等无不与湖湘文化息息相关。岳麓书院形成了“传导济民”,“推崇务实”,“兼容并蓄”的文化氛围。并率先挖掘和阐释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思想奠定了基础。 “经世”意即为治理国家和社会,书院以传授道德义理,培养圣贤人格为根本宗旨,并在强调德育的同时,同样重视培养学习治国安邦的才能,以及传授有关国计民生的实用知识,并形成了一种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同时他提出了以下几点值得借鉴的思想:(1)实事求是,MBA管理教育之精髓。 实事求是是中国古代学者治学的一种优良传统的思想方法,中国的MBA教育发展也是一样,要坚持实事求是。MBA教育起源于西方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国家,源于西方的社会制度,市场结构,文化环境,如果完全照着西方国家的样子去学,可能远离实际。因此,中国MBA教育要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指导思想,有效地推动了中国MBA教育的快速发展,有效地保证了中国MBA教育。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可以很好地回答目前中国MBA教育中的热点问题:本土化和国际化。中国MBA教育既结合了以美国为代表的成熟市场经济模式下MBA教育核心课程又在探索培养适应中国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人才。MBA教育要与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在注重本土化、国际化的同时,要注重本土的教育。(2)中国传统文化人文主义是管理的要点。“学达性天”“道南正脉”匾额,象征岳麓书院作为儒家人文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人文主义的思想态度是将人的需要作为最大的价值。是通过儒家伦理核心“仁”来实现的,以德服人的思想在国外一些名校MBA教育中正在积极开展,如今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对于现代的管理理论和思想产生的极大的影响。MBA教育更需要人文主义的思想,应该认识到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尊重、平等、信任、合作和分享。MBA培养的不仅是一批懂管理的专门人才,更要造就一群具有人格魅力的职业管理者,一批有战略的视野的企业家。因此,MBA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人文与素质教育,将这一思维贯穿到培养思想的每一个环节中。(3)张维迎教授做了“创新与企业竞争力”的演讲,希望大力提倡创新的文化氛围。谈的核心的观点是“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以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而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又取决于企业的创新。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说了这样几句俗语话:“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如你的企业有什么被别人偷不去;有没有市场买不来,而只有你有的;有没有你这个企业分开之后,还有有价值的东西;有没有你的企业核心的员工离开,就失去的竞争力的东西。如果这几个检验通过了,这个企业是有一定核心竞争力的。其实,创新不是欧美文化的专利,正与游汉明教授所讲,中国古代的易经中就充满了创新。就是现在流行的蓝海战略,就与我们中国文化中的标新立异,另辟蹊径的方法,但中国文化没有把他写成战略并细致入微的深入。
在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的探讨中,为有的企业老总甚至教授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非常肤浅而感到痛心,他们始终死死抓住儒教文化中一些弱点不放,以偏概全的抨击中国传统文化。而以上海交大安泰管理学院徐飞教授传统文化最深厚。EMBA高峰论坛则是上海交大曹荣要求MBA课程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取得MBA同学们的共鸣。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与欧美西方管理思想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如欧美西方管理思想提倡做事顺序:(1)先做既重要又紧急的事,(2)再做重要又不紧急的事(3)然后做紧急而不重要的事(4)最后做既不重要又不紧急的事。但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句成语:轻重缓急就可以概括,即大凡做事先掂量轻重,再考虑缓急。“资源终会枯竭,唯有文化生生不息”。从今天的发展来看,在世界格局中,文化的优势就在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我们所拥有的,恰恰是别人不具备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决不可以低估,就战略管理而言,我们的《孙子兵法》《战国策》《三国演义》《资治通鉴》完全可与西方战略管理思想相媲美。所以中国当代活跃在商场政坛的企业家和政治家照样游刃有余,因为他们根植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但我们不必否认MBA的管理思想。西方管理思想更加精细,我们要善于学习吸收一切有用的思想。我们要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也就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为本源,西方MBA的管理思想为实用的精神。中国MBA教育应努力实现文化与管理的结合和协调,发挥文化要素在教育中的灵魂作用,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一种梳理和发掘。这种梳理和发掘可为全人类的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价值应当站在国际化的高度来重新认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并给予其新的内涵,将其转换成有效的资源和力量。使它重新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因素,是当前文化传承和建设的重要任务,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发展MBA教育,并在国际教育上传承尊重中国的MBA模式,是中国的商学院,是中国的管理学院,也是我们全体的MBA学员在教育中应当必须承担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