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近期选派市、县、乡共计5万名机关干部,深入全市2767个行政村当“村官”,展开“我做一周村官”活动。该市视为还要求每名干部吃住在村、不讲条件,不给基层增加负担,面对面与群众拉家常、交朋友。(《西安晚报》5月15日)
干部下乡进村,并非咸阳市的独创。不过,动员组织数万名机关干部去当一周村官,摊子铺得太大了,不免让人担心:担心这样的活动看上去“声势浩大”,到头来却收效甚微,甚至还有演变成“轰轰烈烈”的扰民工程的嫌疑。
机关干部当然应该深入群众,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及,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只是,这种“深入基层”未必就一定要跑到村子里住上一周,当一周村官。沟通、了解情况的渠道很多,办法也不止一个,只要官员心存为民之心,随处皆是民情,俯拾即是民意,何愁摸不到真实客观的情况?只要认真负责地接待上门反映情况的农民,不拒之于千里之外,就已经很让农民感激了,何必舍近求远?不夸张的说,现在的很多官员缺乏的并不是在农村里居住一周的新鲜体验,而是缺乏一颗体恤时艰、察纳雅言、与民为善的心。
更何况,以现在的官场风气,上面的干部好不容易下来接触基层了,这样好的一个机会,基层自然应该有所表示,不然则很难体现群众的热情。如此这般下来,5万名机关干部下去当“村官”,迎来送往,没准儿又会搞得农村鸡飞狗跳,忙乱不堪。这些都是有先例的,并非信口开河。到时候,村子里的老母鸡、笨鸡蛋什么的,估计又会紧缺起来。尽管报道说,市里组织了3个暗访组进行监督检查,然而,面对全市2767个行政村的浩大摊子,暗访组即使有浑身本领也是枉然。
干部的本职工作就是为民众解忧、纾难的,如果真想做事,其实完全用不着这么大动干戈,动辄拉起5万人的队伍。哪里不能做?哪里不是做?关键在于真做事还是只做做样子。再说了,干部都下村了,其他民众在这一段时间有事情的话,去哪里找人?也下村吗?可见,这样的“一周村官”活动,未免太欠思量。只考虑活动的轰动效应,只考虑上面领导看起来好看、声势大,却未必是真正为百姓考虑。
说到底,这样轰轰烈烈的“形象工程”不要也罢。所谓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并不只是挂在嘴头上、贴在墙壁上的虚文,而是需要扎实践行的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