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教育的革命


  学习与教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学习与教育的关系,好比是经济学中的需要与供给的关系。人类进步的过程中,学习是内在需要、内在动力,教育则是为满足学习需要而衍生的服务。一直以来,人们站在教育供给的角度思考问题超过了站在学习需要角度思考问题,关注教育供给多于关注学习需要。这在一定意义上其实就是本末倒置,舍本趋末。

  一般而言,有什么样的学习需要,必然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供给。一个人从小到大的学习历程就很能说明问题,人类的学习历程也能说明问题。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学习需要,因此不同时期的教育服务也就有所不同。人类第一次学习浪潮:学习索取的浪潮。主要解决果腹、遮体、取暖等生存的基本问题。主要经济活动是采集、猎取,自然界就是最好、也是唯一的老师。这一时期,全人类都是学习者,虔诚地向自然学习。日积月累,人类知识增加,并有所积累,口耳相传成为知识和信息传播的基本途径,教育主要在于家庭邻里之间的耳濡目染,习惯成自然。家教是最初的教育,也是最基本、最具有魅力的教育,至今家教都保持着巨大的影响力。第二次学习浪潮:学习生产的浪潮。现在,人们知道“工业化”,其实在工业化之前,人类也经历了一个“农业化”时期,在经过学习索取阶段之后,学习需要有所增加,需要吃、穿、住、行更有质量。加之,书写与书籍技术进步,人类的知识积累增加,出现了知识集成者,在家教的基础上,以传授知识为生的教师出现,由个体提供的教育服务进入人们生活领域。这一时期,学习需要还不够旺盛,由知识集成者个体提供教育服务,规模较小,结构简单,分布零散。机构提供的教育服务,仅限于贵族和上流社会。第三次学习浪潮:学习制造的浪潮,这也就是大家现在熟悉的工业化学习浪潮。知识加速生产,科学加速发现,技术加速发展,机械替代人畜力。家教以及个体提供的教育服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习需要,教育服务进入机构服务阶段,即学校教育阶段。与分散的农业经济不同,工业经济最大的特点是集中,集中生活、集中劳动、集中利用场地、集中使用机器设备。如果说学习对农业经济来说还是零星分散的话,对工业经济而言则是具有规模的、成批量的、标准化的。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服务千差万别,但总体与各国工业化进程相适应。推行义务教育体制的国家,实行了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的人才培养制度。

  目前,发达国家率先开启了第四次学习浪潮,即学习智能化的浪潮。使机器在替代“四肢”力量的基础上进而替代“脑袋”力量,推动人类社会跨入“机器人时代”。正在探索建立与学习智能化需要相适应的教育服务体制。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广泛应运,实现了人类学习力的第六次大提速。在21世纪,人类进入了网络化学习世纪,学习者与教育者的界限逐渐模糊。在知识爆炸、信息爆炸过程中,人们拥有的知识越来越多,但同时每一个人面对巨量知识和信息却又显得越来越无知,面对瞬息万变的局势越来越无所适从。知识爆炸、信息爆炸,使知识和信息的获取成本越来越小,但知识和信息的集成难度却越来越大。在巨量知识和信息中,每一个人拥有的份额越来越少。比过去的“大师”知识还多的人越来越多,而能够被现在的人心悦诚服地称其为“大师”的人却越来越少。网络世界好比是一个知识与信息的“大餐台”,在这个“大餐台”周围,既聚集着知识与信息的索取者,也聚集着知识与信息的生产者;既聚集着学习者,也聚集着教育者。学习者、教育者拥有同一个名称,这就是“网民”。网民向网络输送知识和信息产品,这个时候是生产者、教育者,同时从网络下载自身需要的知识和信息产品,这时则是索取者、学习者。网络化学习完全摆脱了学习与教育的对应,彻底实现了学习者的互助。这是一次“学习的革命”,也是一次“教育的革命”,由此人类学习与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互助学习时期。所以,21世纪的“文盲”是没有网络学习力的人。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人们过分强调了学习与教育的经济功能,忽视了学习与教育的社会功能。学习与教育成为各国经济竞赛的工具,出现学习服从教育、学习适应教育,而不是教育服务学习需要的扭曲现象,这也可以叫做“学习的异化”。现实世界,是一个不分专业的世界。现代教育服务却恰恰相反,依据加速工业化的需要,按学科门类设置专业,培养造就各种专门化人才。所以,这个时期,“物质第一”的倾向非常明显,这是工业化时期教育服务发展的一个突出特色。由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所有课程的设置,都需要事先设计,并予以规范化实行标准化,与学习者本人的即时学习需要无关,更不可能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加上实行义务教育体制,学校教育是“法定的”,学校学习无疑带有“制度强制性”,以至于学非所用,学习动力不足,导致学习与教育资源浪费的现象比较普遍。毫无疑问,由机构教育造就的学生,是规格化、整齐划一的标准产品。教育服务中过多地包含了“驯服”的因素,这也可以称为“教育的异化”。

  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显然,这在无意之中夸大了教师的作用,也让教育者的负载过重。教师更多地是向学生传授了生存法则、生存技能,并非灵魂塑造。这并不是“为与不为”的问题,而是“能与不能”的问题。教师确实参与了人类灵魂的塑造过程,但这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在现实世界中,接受雷同教育的人,可能拥有完全不同的灵魂。庞涓与孙膑是鬼谷子的学生,不仅师出同门,而且还是结拜兄弟,但两人的心灵世界迥异。其实,心灵成长、灵魂塑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幼年时期最为重要。母亲是灵魂塑造的“第一人”,亲戚朋友是“第一方阵”,教师是“后来者”。在一个心灵成长过程中,所有与之交往的人以及人文环境,或多或少都参与了灵魂塑造。唯一至始至终参与其中的,就是灵魂附体的本人,这是自我灵魂的终极建造师。每一个体有独特的学习经历、成长过程,所以也就拥有独特的心灵世界,也就是“独一无二”的灵魂。也就是说,灵魂塑造贯穿于人生成长的全过程,贯穿于终身学习的全过程。

  随着知识社会和机器人时代到来,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教育服务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人类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学习动机并没有得到有效满足,人类个性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潜藏着的巨大学习力没有得到有效释放。我们需要面向未来,面向知识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教育服务规律研究,推进教育服务发展转型。教育服务学习,研究教育规律首先应当研究学习需要规律。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外化,因而学习动机研究是教育研究的基础的基础。现代化说到底是人的现代化。社会发展进步最终是人的发展进步。人的发展进步,根本路径是学习需要的全面实现。全面实现人的学习需要,需要推进学习全民化、终身化、组织化、责任化,也需要学习的差异化。教育服务应当跟进学习需要,顺应学习规律,发展“适销对路”的学习产品,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通过教育服务适应学习需要,挖掘和发挥每一个人的学习优势,提升每一个体的学习力,进而提高全人类的学习力,这是人类全面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

  无论一个人还是一个社会,学习是精神世界的自我代谢,自我更新,自我超越,也是自我重建。因此,学习是生命活力的一部分。只要活着,这种精神代谢都将持续进行。未来的时代是网络时代,更是学习的时代。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学习型领导、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国家、学习型世界。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学习需要急剧扩张,教育服务前景无限。让我们迎接崭新的学习时代,迎接与学习时代相映生辉的教育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