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甘长顺”的生意经


长沙有一家餐饮店,名曰“甘长顺”,以一碗面条著称,是一家百年老店。“甘长顺”注重质量,讲究用料,面粉选用上好精白面。

1949年之前,用美国或加拿大进口的面粉,每袋22.5 公斤,规定要打入50 个鸡蛋,一个也不能少。先用手工糅合,再用杠子反复碾压,然后铺平,切成细面条。揉面师傅常年操作,手指粗壮有力,面条极其筋道,入口韧性十足。

做码子用的肉,要求是刚刚宰杀的新鲜肉,送上案板,摸上去还是热的。这样,才能保持肉味鲜嫩。即使小至香葱,也要反复甄别选用,香葱在厨房切碎时,作坊外要能闻到香味,否则,弃之不用。

汤料用鸡骨、筒子骨熬制,内置一小包浏阳豆豉,汤料香气四溢,坚持一天换一次,不隔夜。没有用完就倒掉。早年,老板甘寿彭天未亮就去道门口、游击坪一带的菜市场,亲自选购原材料。晚上打烊后,他要亲自检查火烛与安全,还要检查剩下的原材料,该倒掉的就立即倒掉。

哪天顾客碗里的面没有吃完,甘寿彭会将这碗剩面端过来,吃上一口,让煮面的师傅也吃一口,究竟是口味咸了,还是淡了,以便日后改进。

掌柜甘世奇说,“甘长顺”的阳春面(即俗称的光头面)是不赚钱的。父亲甘寿彭说过,来吃阳春面的,一般都是做苦力的,赚两个血汗钱不容易,吃碗面条要当一餐饭。他吩咐厨房,凡是吃阳春面的,都要重挑,多加油。让他吃上满满一碗,干活有力气。

甘寿彭曾说:“我不赚他们的钱,只赚口碑。”这是甘寿彭的过人之处,没有投入广告费,却比花钱大吹大擂做的广告效果好多了。

每到 腊月二十九,甘寿彭从下午4 时开始,给每个街坊免费送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名曰“收牌面”。每人一碗,随面送上拜年帖子,写上“甘长顺”春节期间何时开

始放假,何时营业、节后恭候光临等语。街坊吃过,学徒前来收碗,还会送上热毛巾,供街坊擦脸擦手,俗称“手把子”。

“甘长顺”面条价格不高,解放初期,酱汁面只卖8 分钱(即旧币800 元)一碗,肉丝、卤子、小码儿(即牛肉)每碗6 分钱。好一点的,像墨鱼面、什锦面、三鲜面,才卖l2 分一碗。酱汁面只卖8 分钱一碗,上色却不用低成本酱油,而是用上等“白溜糖”上糖色。坚持低价,讲究用料,坚持质量,薄利多销,赚来免费广告,“甘长顺”不想出名也难。

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除了老板要善于经营以外,如何让员工尽职尽责,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甘寿彭对顾客热情,驭下也宽。为了留住师傅,“甘长顺”有一套人性化的管理方法。面馆里的小碟下酒菜,甘寿彭交给厨房师傅们经营,所得利润由师傅们自行分配,等于让师傅们做了“小老板”。师傅们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小碟异彩纷呈,各显风流。面馆生意自然锦上添花。

“甘长顺”有一道小碟,用雪白的肥肉夹在猪肝中,谓之“金银肝”。切片装盘,每片红中夹白,不但好看,而且猪肝因有肉油滋润,入口嫩滑,肥而不腻,很受食客青睐。这道小碟就是后堂师傅们别出心裁的创新。

另外,用店里肉皮、油渣、拆骨肉等做成小碟卖的钱,以及卖潲水的钱、顾客给的小费等等,老板也不要,另外用箱子装着,每晚打烊,这些钱拿出来分给师傅们。勤快的学徒还可以赚到跑腿费,谓之“草鞋钱”。

新中国成立前,一个大师傅的月工资为十元(旧币十万元)左右,每月这些杂七杂八的收入有二三十元,伙食由店里供给。师傅们出门做事,为的就是“三分赚钱,七分赚吃”。“甘长顺”的员工,有的一做就是二三十年,很少有中途辞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