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无有诸葛亮
果然,来到襄阳的古隆中景区,没有想象中的幽林茅庐之境,一如国内其他景点,热闹的人群不断地照相,响亮的导游解说,重复,再重复。
我还是老习惯,一个人转转,怀疑的打量这所谓的诸葛亮旧居。
中国史书古迹往往过分自信,总是言之凿凿,真理在握的样子,或者做出忠孝仁义奸恶佞邪排行榜,或者某某在此吟诗作赋甚至打过一个咳嗽,说实话,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对这种牌匾石碑之上的历史远远打量。
诸葛亮果然躬耕于此?河南南阳和湖北襄樊争诸葛亮,算是现代历史名人争夺的第一次战争吧,襄阳古隆中的武侯祠前,专门立碑,打出了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大概在某次学术会上说过诸葛亮是南阳郡襄阳人的话。如果自信这里是真的诸葛亮躬耕故居,何必立碑撤出专家虎皮呢?
此武侯祠号称晋代,眼见三重房舍却简陋如民居,且相信如碑上所言为清代康熙时所建,但屋内孔明雕塑泥胎一眼可定为当代作品,为何不标明?“三义堂”中的刘关张泥塑,更是粗糙的乡野庙观之作,毫无神韵,也不做年代作者说明。整个景区,不过是不知脉络的历史遗存与现代旅游文化兴起后的糅合,加上导游解说的附会、传说,孔明隆中幽境中潜心修身却心怀天下的神韵意境荡然无存。
青年孔明为何能够隐居山林怡然自得,守株待兔般等待明主,如果刘备无有三顾,其人生会是怎样?在隆中的所谓诸葛亮古旧中,你找不到诸葛亮作为真正的“人”的历史线索。
历史在中国总常常被附会演绎,一代代的浓妆重彩,厚厚的敷在了历史原型,让后人在照历史的镜子时,云山雾罩,不知所踪。
一拨拨游客空空的眼神中来,空荡荡地再走,历史的现场与他们隔膜得十万八千里。都说中国人的历史发达,也许在记述膜拜历史上我们确实无出其右者,但是,在对历史中人性的思考上,中国的历史并不发达。
我想表达的是,所谓诸葛亮的隆中是死的,是一堆堆各代的死的牌匾石碑泥胎的堆积,是不进行认真梳理说明的大而化之的解说词。来到这里,你不会在网络上书本上关于诸葛亮知识之外多了解他一分,从独善其身到兼善天下,青年诸葛亮的转变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
一个多小时参观,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个老房子墙角上留下的八十年游客的到此一游的题诗题名,这毕竟是有生命气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