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的文章是“根据长处配置人员”,这一篇的文字比较短少:“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在择人任事和提拔下属的时候,是一个人能做什么为基础的。他的用人决策不是为了尽量克服人的短处,而是为了 充分发挥人的长处”。
这段话德鲁克想强调的最关键的就是在人事决策时的思考角度,首先要关注人的长处,关注他能干什么,而不是关注短处,关注他不能做什么。在我大学创业的时候,一大群在校大学生共同运营一个广告公司。广告公司需要大量的销售人员,销售很难做,人员大量流失,经常月初招了15个,月末就剩了三五个。销售人员的招聘工作是我们的重要工作之一,有一次招了一个大一的男孩子,他个人的志向颇大,连我这个最敢做梦的人都觉得他志向很大,其他就觉得他是太狂妄了,而且他比较自大,整个团队除了我可能谁都看不上,领导欲望又特别强,经常对其他人指手画脚。大家包括我的合伙人对他都颇有不满,不愿意继续留下他做我们的销售员。我们也开过好几次会探讨这个问题。最后,我记得问了我们一个问题:“他的这些缺点毛病,对他完成销售工作,做一个优秀的销售员是否有致命的影响?”经过这个问题,大家觉得不是问题,在销售上他确实是很有优势,这正是我们团队目前最需要的,也许他的狂妄自大会影响其他人的士气,但弥补的工作我们可以去做。结果非常的好,他是当期销售的冠军,为团队创造了很大的价值。他还是一个挺有责任心的人,后期我们逐渐让他承担更多的责任,他也在逐渐变得注重团队合作与沟通了。
这个例子确实说明我们在用人的时候,要重点关注候选人能做什么,至于他不能做什么或者他的弱点,只要不对他发挥长处完成工作有特别巨大的影响就可以。管理者的一项职能就是让人发挥长处,弥补他的不足吗?
当然,在用人的时候我们常常会面临很多选择,其中一个选择就是:“在选择何人担任某个岗位的时候,我是任命有某种特殊优点的人,还是任命发展比较均衡、没有明显缺点的人?”这是德鲁克提出的一个问题。看的这个问题,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要任命有特殊优点的人。
朝鲜战争任命人员的时候,林彪、粟裕和彭德怀选谁呢?为什么其他元帅不被考虑呢?朝鲜是对美军作战,我方不利,选择一个善于打仗的肯定比较合适。林帅用兵讲究筹划周密,经常抓一把黄豆在地图面前长考一天,而且林的战斗生涯中很少以失败告终.在轰轰烈烈的解放战争中,四野是绝对的王牌.蒋介石深知其利,林的治军口碑更是一流,多少次林是抗命而战,但战果辉煌。粟裕也是一员虎将,但是当时身体非常虚弱,且用心于对台作战。彭德怀则是用兵以勇猛见长。说实话,在对美作战中,以林的细致筹划不一定能讨到什么便宜,两军差距太大了。这场仗能不能赢,关键还是在于充分发挥中国军人不怕死的特点吧。比勇猛,必不怕死,彭的用兵风格就胜林一筹了。而其他的元帅,比如刘伯承、贺龙等可能更多就是那种能力均衡,没有明显缺点,但是也没有明显优势的元帅(备注:这是和林彪、彭德怀这样的悍将相比较而言),则没有担任这个岗位的可能了。
而且,德鲁克也曾经说过:“绝对不要把从未犯过错的人升到高层领导岗位上,因为没有犯过错的人必然是平庸之辈。更糟糕的是,没有犯过错的人将不会学到如何及早找出错误,并且改正错误。”而且,从未犯过错误的人还极有可能是一个谄媚的人或者虚伪的人。
我们当然要根据长处配置人员,那么这个问题是在任何场合下都是这样一个选择吗?我的感觉是不一定的。我们也可能会选择那些对担任某个岗位没有特殊优势的人!这要看情境,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比如,这个职位即便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也可以承担,它对组织的没有那么特别关键和重要,我可能就会选择一个不具有特殊优势的人去任职,这样可以锻炼此人。而且,组织中有特殊优势的人才往往不是很多,当很多岗位都需要某一特殊优势人,但是我手头的人才又不够,我就会将有该优势的人放的最重要的地方。我特别喜欢玩“三国志”这个游戏,经常会面临武将不足的情况,当前后方两线作战,一攻一守的时候,武将又不足,我就会让厉害的武将去那些对有战略性作用的战场,让一些二流三流武将甚至文官去一些次要的战场上。这样既保证了关键战役的胜利,又基本可以应付其他战线的压力,前面赢了再回来收拾次要战场的敌人。许多二三流武将因此拥有了更高的积分而升级,慢慢培养了一些厉害的武将。
所以,我想用人者在用人时首先要关注人的长处,同时也要关注全局,这是一个资源配置的问题。心无全局者,即便是遵守了用人长处的决策也有可能失败,这个原则不能用死了,用呆了!
用人的时候,其实考虑的因素非常多,比如为什么刘备就是不肯重用能力超群、忠心耿耿、人格完善的赵云呢?其中的因素太多了。德鲁克在这里就是要提醒我们用人要基于任务去关注的是能干什么,而不是不能干什么。要经常问一些问题“他的优势,是不是可以保证他高绩效的完成这项任务?他的那些缺点毛病,对他完成该项工作是否有致命的影响?”如果前者的答案为“YES”,后者的为“NO”,这个人就是可以进入后面的考虑环节了。